在山東省萊州市三山島街道西尹家村西南角,有一處聚集了大批壽星的居民區,這就是在萊州市十里八屯都很有名氣的“長壽胡同”。這條長約200米的小胡同,住著17戶人家,其中12位80歲以上的老人,最大的97歲,最小的80歲。 “在這居住的人,很少有80歲以前去世的,過90超100那是很平常的事。”昨日,記者慕名走進了“長壽胡同”,一探長壽奧秘。 傳奇的長壽巷 據介紹,董子英在“長壽”胡同里已居住了60多年,現今,除了耳朵有點兒背外,身體其他方面都很健康,頭發里幾乎找不到幾絲白發。在“長壽”胡同里,董子英有屬于自己的三間小屋,房子是泥抹石砌的結構,跟村里部分嶄新的瓦房相比有些低矮。雖然平時只有一個人住,但董子英卻總把屋子收拾得干淨利索。 窄小的胡同、陳舊的房屋、緊湊的居住區……從遠處看,胡同周圍的居民房像是連在了一起,這跟現今的建築規劃有很大的不同。“房子翻修過好幾次,但從沒動過地基,房屋的大小、胡同的寬度也就一直保持著老樣子。”董子英告訴記者,老一輩都傳說這片居民區的風水好,大家也就抱著圖吉利的心態,沒有大動土木,朝外擴過房,將“長壽胡同”的原貌基本保持了下來。 “年輕”的老人區 “現在這條胡同里居住的基本沒有年輕人,除了俺們這些老家伙,剩下的,也都是些六、七十歲的老頭兒、老太太。”今年80歲的楊志林告訴記者,由于胡同里的人都太長壽,使得整個胡同的老人“積壓嚴重”,成了名副其實的“老人胡同”。 胡同里的人雖老,但心不老。胡同里的老人們,心態很年輕,天氣暖和的時候,大家經常會扎堆兒湊在一起,聊天兒、曬太陽,整個胡同特別熱鬧,“早上早早兒搬著小馬扎出門,晚上不到天黑不散伙,一聊就是一整天。”楊志林臉上揚著幸福的微笑說。 與獨居的董子英不同,楊志林還有一個比她小一歲的老伴兒,“他整天不著家,不是去串門兒,就是去趕集,要麼去喂羊。”楊志林說,老伴兒尹振杰在家坐不住,愛好廣泛,經常跟胡同里其他的老頭兒、老太太搭伴兒去趕集。 “79歲的老頭兒了,還騎著自行車到處串,趕集時非要載著俺一塊兒去,俺不敢坐,寧肯自己走著去。”楊志林告訴記者,她和老伴的身體都特別好,耳不聾、眼不花,上個山、放個羊,一點兒都不覺得累。 和諧的幸福港 采訪中,給記者感觸最深的還是大家的“和氣”,胡同里的老人像是一個大家庭,誰家包了“薺菜”餃子、“槐花”包子,都會送給周圍鄰居嘗鮮。“長壽胡同”里的老人生活很有規律,早上6時準時起床,有的飯前先上趟山,有的圍著村里轉一圈……飯菜也以粗茶淡飯為主,很少吃葷,且大多心胸開闊,不計較小事。 “俺結婚後就一直住在這里,60多年了,從沒見胡同里的人相互紅過臉、吵過架,大家心胸都放的很寬。”董子英說,胡同的風氣好,也感染了下一代,在“長壽”胡同里長大的孩子都很孝順。 “俺不是這個胡同的原住民,而是特意在胡同里買了房子,9年前才搬過來的。”家住胡同最南頭的徐芝蘭告訴記者,自己當時就是覺得這個胡同風氣好,鄰里和氣,奔著“長壽胡同”名聲來的。 今年82歲的徐芝蘭是整個胡同里有口皆碑的老好人,因其性格開朗、人大方、熱心腸,9年的時間里徐芝蘭結交了一大堆老姐妹、好朋友。 為了這些上了年紀的好朋友,她還特意買了一塊300元的山寨手機,“大家的歲數都大了,誰也保不準有個急事,俺給鄰居說了,誰有事就打俺電話。”于是,徐芝蘭的這部手機,就成了這條“長壽胡同”里的“110”,免費求助電話。(YMG記者 姜乾 通訊員 朱曉兵 顧國臣 周忠杰 張晉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