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守好黄河入海最后一道环境关
山东打造黄河下游生态廊道,守好黄河入海最后一道环境关
以大河之名赴齐鲁之约
本报记者 陈晓婉
初夏时节,东明县黄河滩区万亩虎杖园里,焕发着勃勃生机。基地负责人车发展弯腰弓背,费了很大的劲儿才将一棵虎杖从土里拔出:“你看这虎杖根系发达,附着力很强,粘带的土很难用手掰掉。”
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滩区面积全省最大,是黄泛平原风沙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虎杖根茎粗壮,根系庞大,可以有效抓附土壤、保持水土。
东明将源自云贵川一带的野生虎杖引种到黄河滩里。“虎杖种植示范园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减少东明黄河滩区泥沙流失量约30%,全年可减少地表径流量25%以上,大大改善黄河滩区生态环境。”车发展说。
生态保护是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首要任务。山东强化系统治理,打造沿黄生态廊道,统筹沿黄重点区域生态治理,在全国率先实现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全省特别是黄河流域主要环境指标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2022年,黄河干流山东段连续7年实现国控断面Ⅱ类水体比例100%,黄河流域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首次达到100%;全省共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5个、“两山”基地9个,数量均居全国前列。
黄河流域的生态治理牵一发而动全身。2021年4月,山东、河南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搭建起黄河流域省际政府间首个“权责对等、共建共享”的协作保护机制。去年,山东拨付河南生态补偿资金1.26亿元。“2022年,黄河干流山东段6个国控断面年均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水平,实现了黄河干流入鲁水质安全有效保障、省内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黄河口海域优良水质比例不断提升。”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处长郭琦介绍。
从水到气,山东主要环境指标持续大幅改善。全省PM2.5浓度连续三年以年均10.3%的幅度显著改善,去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达到36微克/立方米,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总体满意度连续两年超过93%。
从菏泽出发,沿着黄河顺流而下,泰山迎接八方来客。今年,“客人”中有个新面孔——绿带翠凤蝶。“绿带翠凤蝶被称为‘森林绿皇后’,与中华麝凤蝶并称为姊妹蝶。这种国内罕见的蝶能在泰山被发现,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的印证。”泰山森防站站长、研究员申卫星告诉记者。
近年来,山东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化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着力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尤其对泰山、沂蒙山、尼山、沂山和南四湖、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重点生态区域,组织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210多个,生态修复治理面积超过300万亩,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持续增强。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高污染、高耗能”一度是山东发展的一块“心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考验选择和定力。黄河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就曾面对这样的选择:占地近50平方公里的新阳煤矿与规划建设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一部分区域高度重合,怎么选?往哪儿走?
满地的“黑色金子”不挖了,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于是,一个可采百年的3亿吨大煤田,刚进入投资回报期就提前“退役”。弃采一个煤矿,起来一座新城,黄河流域氢能产业基地、机器人与空天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中科新经济科创园……曾经的矿区四周,一个个绿色低碳项目正在拔地而起。
伴随“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的深入实施,山东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农业投入和用地结构持续优化。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内,山东碳排放配额履约比例99.82%、累计成交额占全国的53.55%,全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明显。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也是无数生灵的家园。最近,东营市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付建智乘船出海时,偶遇一群江豚在黄河入海口嬉戏捕食。“看到有船驶来,它们也不害怕,时不时将头探出水面。”付建智告诉记者,“往年最多见到三五只,这次大大小小十余只,是个‘江豚家族’了!”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山东加强保护地管理,维护栖息地完整。目前,全省共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8处,保护范围涵盖了全省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85%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昔日“江猪翻滚跃渔船”的景象,再现黄河入海口。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从187种增加到371种,越来越多的动植物在此安家落户。
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今年以来,费县东蒙镇云瀑洞天景区一大批新游乐项目开工建设,建设资金来自景区内的一块石头。“我们通过景区内‘指动石’这个景点获得了600万元的抵押贷款,增建游乐项目,打造特色民宿,解决景区留客难的问题。”云瀑洞天景区经理刘娜说。如今,一块石头、一棵树都能成为生态资源转化的标的物。费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张富文告诉记者,费县通过推出“种植贷”“养殖贷”等8大系列金融贷款产品,成功运作普惠金融信贷业务86笔,信贷额度达到1.06亿元,其中“指动石”景点、千年流苏树分别获得抵押贷款600万元、230万元。
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生态资源变资本。去年12月,《山东省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陆地生态系统(试行)》印发,解决了生态产品价值评价可量化问题。当前,山东各地正不断探索打通“两山”转化渠道,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动能。
(记者 赵念东 刘涛 李明 纪伟 张鹏 赵国陆 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