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指向能力素养,拓宽学生思维空间!青岛中考录取分数线或将提升
近日,济南市中考成绩发布,学生成绩“暴涨”。7月10日,青岛也将公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及普高第一阶段录取分数线。“双减”之后第一年中考,青岛的中考录取线会升,还是会降?多少分才能上普高?
观海新闻记者此前采访中考时,考生、初三送考教师普遍反映题目灵活新颖,但感觉并不太难。这一感受源于中考命题的变革。学科专家认为,在“双减”政策以及教育部有关中考命题文件的指导下,中考命题旗帜鲜明地体现了立德树人、素养立意、引导教学的导向,在“增”与“减”上做足了文章,体现了向山东省统一命题平稳过渡衔接。
由此看来,指向能力素养的命题或将助推中考录取分数线的提升。
试题更灵活 扩宽学生思考空间
分数线提升背后有国家对于中考命题的导向,蕴含着“双减”之后试题变化的内涵。近年来,青岛的中考试题坚持破除模式化,在“增”与“减”上做足文章:“两减”,即减少模式化试题,减少机械记忆类的试题;“两增”即增加试题设问的灵活度,增加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试题的比例。
考生认为今年语文开放性试题数量比较多,而且相当一部分试题没有固定的答题套路,无法通过机械训练得分,要认真地阅读、审题,调动自己平时的语文积累来答题。崂山区实验学校郑成业老师这样评价今年的名著阅读题:让学生评价一幅“车大人小”的插图是否适用于《骆驼祥子》一书,这样的考查形式,不仅要求考生读懂原著,还需要有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这种开放性和探究性很强的题目,利于基础扎实、思维灵活、能够活学活用的学生发挥。另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题更侧重于比较和整合阅读,理解文章的内容,找出多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方式,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体现“双减”要求。
近年来,数学考试不断增加入口宽、方法多的综合性、开放性、应用性、探究性试题的比例,比如今年的23题第(2)问设置的两个条件,从推理结果上是相同的,从思维含量上是对等的,给考生提供了更多完成任务的路径,实现对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和策略应用水平的考查。另外,英语试题适当降低了阅读量,减少了一个阅读语段,试题的梯度更加合理,给了学生更多阅读与思考的时间,学生答题也更从容。
机械记忆类试题往往开口小,思路单一,受唯一答案的限制,学生没有太多发挥的空间;开放性与探究性试题能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广阔思维空间,多开口的设问、多渠道的思考维度、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更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业潜能,使得考生得到更加理想的分数。考生普遍表示模式化的训练在这样灵活的试题面前好像没有太大的用处,难以得到更高的分数,在考场上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就能够让自己发挥出最好的水平,也一样能得高分。
学科专家表示,这样的试题一方面让学生在考场上有宽广的思考空间,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业水平,得分的空间也更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书山题海”中解脱出来,改变学生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方式更加具有个体的适应性、多样性。从更深层意义上看,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真正实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国家的育人目标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落实。
依“标”务“本”,试题难度更合理
依“标”务“本”,今年的中考试题突出体现了依标命题、以学定考的理念,将考试直接指向学生平日的课堂学习——没有超标试题,没有偏题怪题,没有竞赛类的试题,没有超难度的试题。试题依据课标的要求,考查学生在校所学的内容。数学试题的难度分布更加科学合理,减少了难度较大的压轴题的分值,杜绝了奥赛试题、高中知识下移、偏题怪题、超难度试题,同时试题的思维含量并没有降低,强调对学生在新情境下独立思考、尝试探究、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语文试题用“文言知识资料卡”的形式,再现了课标要求的“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情境与倡导的“自主”学习方式,来增强学生语言积累和梳理的意识,进一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
这些调整让试题的难度更加合理,既不太难,也不过易,满足中考毕业过关与升学选拔的考试功能。这也是在提醒考生与家长不要在超标、超量、超难训练上增加学业负担,而是要回归学校,回归课堂,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提高学科素养,助力学生未来学业可持续性发展。有的家长也这样表示:“孩子说现在的试题都很灵活,难出天际的试题基本上是没有的,与其把时间花在辅导班、抠难题上,不如老老实实地打好基础。”
青岛五十七中数学老师肖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国家和我们山东省对中考命题的指导方向,在这个方向指导下,我们的教学也要有相应的改变,简单重复性的机械训练和题海战术只能让学生的思维固化、僵化,要把工夫下在回归对数学能力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培养上。”
另外,青岛三十七中语文教师曲澎杰老师提醒老师们:“教材是课标的载体,依标命题、以学定考,提醒我们老师务必要重视教材,而且要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重新解构教材,教好教材,用好教材。”
情境与生活相联,答题更加顺手
试题情境化是青岛试题的一大亮点,体现了命题“无情境不试题”的原则。试题的情境设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课堂学习、所学教材紧密联系。很多考生反映试题让人感到亲切,没有距离感,相当一部分的试题情境中的活动都来自于教材。
近年来,语文试题一直在强调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的落实,教材中的学习活动成为试题的情境,现代文阅读的题目设问与教材中的高度契合,教材中要求掌握的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在试题中均有不同形式的体现,突显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学科素养的关注。像今年的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考查形式,来源于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活动设计,体现了试题的开放性与应用性。
英语试题选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题材丰富鲜活,整卷在情境设计方面,多层面体现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词汇运用第36小题选取了冰雪运动的情境,引导考生关注体育运动和身体健康,提高运动的意识,享受冰雪运动的乐趣,健全人格,锤炼意志;阅读B篇以年画为主题,引导考生认识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达美;单项选择第7小题设置与家长一起包饺子的语境,落实青岛市教育局“十个一”项目——参加一次劳动,引导考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这样的试题,不再是板起脸来考学生“做题”,而是引导学生在多样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来“解决问题”。熟悉而亲切的情境让考生在答题时心里更有底,考试的紧张感得以缓解,答题时感觉也很顺手,能够将平时的学习水平充分发挥出来。青岛实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赵杰介绍说:“今年的试题让学生在答卷过程中如同登山,在峰回路转之间,思维不断进阶,情感不断升华,在不着痕迹中,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得到了一次提升,考试成了学生初中生涯最后一节生动有趣的思政课。”
指向能力素养立意的试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维空间,能够调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让他们都有发挥的余地,这势必将助推中考录取分数线的提升。(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