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故事】中山路改造进行时 听他们讲述百年老街的“光荣与梦想”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李倍 视频、摄影 徐斌
听说,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一条中山路,它们大多处于城市中心,所经之处,或是商业热闹繁华、或是历史文化丰厚…而青岛的中山路,曾经便是两者兼修。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这是很多老青岛耳熟能详的童谣,这个“街里”的大致位置,就是以中山路为坐标,从南向北,十几条老街纵横交错,起伏蜿蜒,如同一条历史川流,在老青岛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中山路之于青岛,是商业“母脉”,而之于青岛人,它是一种文化标志,也是一种精神象征。
如今中山路复兴改造的号角已经吹响,旧楼拆除,老房腾挪,破旧不堪的里院经过修葺焕然一新。可有一种依恋叫作故土难离,那些在中山路片区居住过的人,总也忘不了这片曾经生机勃勃的土地。瞩目未来之繁盛,回首百年中山路,听他们讲述老街的“光荣与梦想”。
“80后”小孙:这是老青岛曾经最美的情怀
“从小在这里长大,东方贸易大厦、百盛这些每周逛一遍,发达商厦我都去过好几次,但现在有些记不清了。”家住中山路的小孙是个“80后”,说起中山路,他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那些鼎鼎有名的大商场,繁华时,中山路的商场连成“串儿”,百货大楼、自动扶梯,甚至青岛第一家肯德基,小孙都是“尝鲜者”。
“那时候每个周末都要缠着爸妈逛商场,买玩具,考试考得好就能吃一顿肯德基。”说起小时候,小孙不自觉地露出微笑,在这条路上他一走就是30多年,曾经顽皮天真的孩子如今早已过了而立之年。“因为拆迁改造,很多老街坊都搬走了。”小孙说,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也让他意识到,中山路改造复兴的脚步正在加紧。
“现在这附近都是围挡,天桥也拆了,希望改造后的中山路能不负所望,毕竟这是老青岛曾经最美的情怀。”
“70后”刘女士:我以后想在这里开一家小店
80后回忆的是童趣,70后回忆的是生活。
在发达商厦上班,去黄岛路菜市场买菜,周末带着孩子逛栈桥,刘女士对中山路有很深的感情。“当年发达商厦关门的时候,我还难过地掉眼泪了。”刘女士说,在中山路工作的十几年里,她见证了老街的繁华,“一到周末中山路全是人,商场生意好得不行。”
曾经有句流行语,叫“身穿谦祥益,头顶盛锡福,手戴亨得利,吃饭春和楼,看病宏仁堂。”可见生活在这里有多么便捷。可随着城市中心东移,中山路逐渐走向没落,商场结业后,刘女士举家搬迁,可她总也想着这里,时不时地也会回来看看。
“有时候办点事路过,就想走一走,看一看,看见这里冷冷清清的,心里真不是滋味儿。”刘女士说,她比谁都想看到中山路再次复兴,去年天主教堂办灯光秀的时候,她也特意跑来看过,教堂门前的广场办起市集,虽然天很冷,但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那似乎就是她记忆里中山路的模样。“如果有机会,以后我想在这里开一家小店,就守在这儿,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看着中山路越来越好。”
“新市民”陈女士:希望它还能成全每个青岛人的记忆
“我不是本地人,但我来青岛十几年了,以前常听家里老人说中山路多么繁华,可我没能看到,就更希望看到它复兴后的模样。”天气晴好,陈女士带着孩子在广兴里拍照游玩,在她印象里,中山路虽然代表青岛,但却在发展上一直不温不火。
高楼大厦可以代表城市的繁华,却代表不了城市的历史,每座城市都该有一张属于它的名片,而在陈女士看来,中山路就是青岛不该放弃的那张名片。“来过几次,每次都挺惋惜的,总觉得这才是老青岛文化和人文的灵魂,很多老建筑都是不可复制的,青岛又是旅游城市,更应该把这里发展成旅游胜地。”
再次回来看到广兴里,陈女士是惊喜的。“能看出改造的成果,就有那味儿了。”说到中山路改造,陈女士直言满怀期待。“现在就有很多情怀小店、小众博物馆,文艺路线很适合中山路,也很吸引人,希望将来,它还能成为每个青岛人记忆中的那个中山路。”
“老街坊”王阿姨:愿它能重返旧貌,越来越好
其实,中山路的“地标”很多,比如天主教堂、比如百盛商厦、比如天真照相馆,再比如狗不理包子。
沿着中山路走到广兴里,有七旬老人前来寻找狗不理包子铺,他坐十几站公交车就是想尝尝当年的味道,得知包子铺已经关门,老人很是惋惜。
中山路拆迁改造后,不少原住民都已经搬迁,可每天仍有不少老人坐公交车来“找回忆”。俗话说“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怎能说放下就放下。“我六几年的时候就住在这个四方路27号,这次再回来看看,全封了。”王阿姨指着自己曾经的家给我们看,然后她转过身,又指着前方说:“这里以前是个震泰服装店。”
“从小住在这里,结婚以后娘家在这里,虽然房子不大,条件也差了点,但大半辈子的时间都在这儿,都跟中山路在一起,所以就算是搬走了,也想回来看看,看它改造得好,我就打心眼儿里高兴。”王阿姨说:“我们这代人是见过中山路车水马龙,热热闹闹的样子的,所以也更希望它能重返旧貌,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