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训体悟|郝静:从财源经济视角看深圳高质量发展密码
编者按:9月,青岛市第六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员在丰收季节学成归来。两年来,青岛陆续派出六批共907名干部赴深圳体悟实训,实训队员扮演多重角色,深入企业学好习服好务,感受市场化、法制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洗礼,在深圳企业中讲好青岛故事,又用深圳经验续写青岛故事。在第六批体悟实训队归来之际,青岛新闻网特别策划《鹏城归来——青岛市第六批赴深圳体悟实训队专题报道》,一起聆听他们在深圳的故事。
青岛新闻网9月23日讯 (记者 李金燕)“我在青岛市财政局税政处工作,结合处室的培植财源工作,每一天我都在想,如何求取、运用深圳答案,破解青岛发展的矛盾和问题。”100多天里,郝静前后9次到深圳财政、税务、发改等部门,与财税同行反复交流碰撞;深入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行业的40余家企业,倾听深圳企业家的创业心声;通过青深学堂等活动,与深圳市政府智囊团专家高频次的头脑风暴,努力探寻财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从财政视角,与深圳差距有多大?2020年,深圳财税收入是青岛的3.1倍,增幅还高出1.2个百分点。总量不可比,而从质量上看,差距更大。每平方公里产出不到深圳的1/16;单位生产总值财政贡献率10%,每100元GDP获得的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0元,还不及深圳2008年的水平。也就是说,要实现同样多的财政收入,青岛投入的资源要素远多于深圳;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较深圳差出近10个百分点。
财政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财政数据的差距是表象,折射的是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的落后。
正视差距,深挖根源,发展短板在哪里?郝静认为,一看存量:突出反映在头部企业“增长乏力、贡献不足”。二看增量:突出反映在“招商不招财、引资不引税”。三看结构:突出反映在高质量、可持续的税源差距大。
差距背后意味着青岛未来发展的巨大空间。近年来,立足短板弱项,青岛一直在努力奔跑。特别是今年以深化“项目落地年”为抓手,掀起“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热潮,大批高质量、高成长的项目落地,必将在未来释放出强大的发展动能。
“体悟实训让我有机会身临其境,站在深圳的今天,看青岛的明天。解码财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圳样本”,有三点启示和建议。”郝静告诉记者。
一是市场化导向,激发国企国资新动能。“我走访的深圳地铁集团全资子公司深铁置业,在政府支持下,创新国内领先的‘轨道+物业’模式,综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以地铁上盖及沿线物业的升值效益反哺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为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深铁智慧’。连续多年在‘深圳市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中位列前三。”郝静表示,借鉴深圳经验,青岛城市更新等项目建设,也需要发挥本土国企的支撑作用。她建议加大市级统筹土地资源能力,研究配置资源赋能国有企业办法,将低效闲置的土地划转国企,通过COD、TOD等模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支持扩大城建投资的同时,提升国企的自我造血能力。
二是精准化聚焦,发力产业能级加速跃升。实训队“青深学堂”邀请的好几位深圳专家,对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都提出过相同的观点:产业规划要聚焦。郝静与深圳清华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中心刘战国主任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对产业聚焦发展,他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青岛传统制造业基础非常好,制造业要真正承担起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深圳近年来致力于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正向世界制造业高地迈进。未来两地制造业有很大合作空间。“我们很受启发,结合青岛的实际,建议聚焦集群发展,推动优势产业‘上规模’;聚焦数字赋能,支持传统产业‘上档次’;聚焦市场撬动,助力新兴产业‘上速度’。”郝静告诉记者。
三是数字化平台,助力项目全链条管控问效。针对“引资不引税”难题,来深圳前,郝静曾就打通招商引资数据壁垒、全过程跟踪项目进展和成效的路径,与商务、税务、发改等部门进行过初步探讨,遇到了项目数据标准不一致、评价指标体系如何设定并嵌入系统等难题。“我到前海数据调研时,他们现场演示了一套智慧招商系统,其中很多数据模块正是我们想打通整合的,还有一些我们的想法较这套系统更超前,需要探讨实现可能性的。联系工作所需,迫不及待地请教,与公司苏毓腾总裁进行了两个多小时深入的桌面推演。苏总是大数据专家,他结合研发技术和在各地推广系统的实践经验,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建议。我们完成这项创新性工作更有信心了。推动建设全链条的招商项目一体化平台,以期为招商引资提供更专业、更精准的决策参考,同时,倒逼区市、部门招商引资算好经济账、税收帐,促使项目落地有声、落地有财。”郝静说道。
深圳是大学堂,青岛才是主战场。郝静表示:“正视差距,我们将变压力为动力,变心动为行动,变想法为做法,努力在本职工作中播撒深圳精神的种子,以实干为笔,用时光作画,踏实前行、建功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