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 现代 活力 时尚 青岛,城市与品牌共成长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记者 孙欣
深耕图像处理和显示技术,海信在芯片、激光电视和ULED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6月6日,工信部正式发放5G商用牌照。这意味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而就在大约一周前,海信就在贵阳的数博会上发布了其开发的全国首个5G场景下的智慧街区成果;而在大约半周前,海信宣布完成了5G+8K超高清视频的在线播放,成功模拟了5G时代电视用户的使用场景。
拥抱最新的技术,用它们变革自己、变革产业,这种高科技企业的特质在海信身上已经越来越明显。上世纪90年代青岛孕育的叫响全国的“五朵金花”,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其中,正值成立50周年的海信,正在实现由传统家电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华丽转身。
在图像处理和显示技术领域,海信在芯片、激光电视、ULED和OLED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在电视的人工智能应用领域,海信VIDAA系统的语音交互、AI视图等能力行业领先;在智能交通领域,海信在城市智能交通市场占有率连续9年国内第一,产品和解决方案应用于全国100多个城市,是国内智能交通领域拥有知识产权数量最多的企业;在光通信领域,海信光模块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六,国内第一,其中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连续八年全球第一……以彩电为核心的B2C(面向消费者)板块与以智慧交通、光通信、精准医疗等为核心的B2B (面向企业)板块齐头并进,这是今天的海信最鲜明的特点。
正如海信自己所说:50年,海信仍是少年。站在新起点上的这位“少年”,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2025年,集团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利润突破150亿元,海信品牌进入全球一流品牌行列。
海信是从不轻易夸口的企业。痴迷技术,笃信技术是企业自强之本;稳健扎实,以慢打快谋求长远增长;大胆开拓,稳步实现全球化目标,这些成就了今天的海信,也是海信描绘未来的底气所在。这朵青岛“金花”盛放于世界指日可待。
海信正在实现从传统家电公司向高科技公司的转型。这朵青岛“金花”盛放于世界舞台指日可待。
技术的“痴迷者”
初夏,位于崂山区的海信全球研发中心,已是绿树成荫。走在园区内,你会觉得这里更像是学术氛围浓厚的大学校园或研究院,路过身旁的都像是学校里会遇到的“理工男”,三五人成群还会讨论着你听不懂的各种术语。而这,也几乎是所有到过这里的人的共同感受。
在这里,你就会明白,“技术立企”绝不止于海信的战略口号,而是已经真正深入到企业的骨子里,说海信是技术的痴迷者,也丝毫不为过。
2018年下半年,为了全新的目标,海信集团进行了近些年来范围最大的架构调整,将产业相近、技术相近或业务模式相近的产品公司进行整合,在集团公司旗下成立了以电视、手机等业务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集团,以冰箱、空调等白电业务为核心的家电集团以及以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医疗等业务为核心的智能科技集团。
而在这背后,涉及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全面重整研发体系,在保留顶层的重点实验室,继续负责新兴前沿技术的研究外,在3大产业集团均设立研发中心,聚焦产品研发的同时,更着眼长远的技术跟踪和储备。
显然,“少年”海信要继续成长,最核心的仰仗依然是技术。创业黑马董事长牛文文曾说,“在海信,上上下下我们所接触到的人,都以底层技术研发和创新为荣,这家公司已经深深打下了技术创新的烙印。”一家企业,掌舵者是技术和创新的崇拜者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所有人都能以此为信条,并共同为之努力。更遑论一家诞生于上世纪、曾经纯粹的制造业企业。
现在,海信的掌舵人周厚健已经无须再对上上下下强调技术和研发的重要性。但在1992年,当周厚健刚成为厂长,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将技术开发人员工资涨到一线工人的3倍,并专门将厂研究所从工厂中独立出来时,内部并非没有质疑的声音。
但是,海信将在这一年确定的技术立企战略坚持了下来,在行业内一次又一次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周厚健也一次又一次用事实证明了技术驱动这条路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企业始终应该坚持的。
1996年,国内彩电行业爆发价格战,海信以技术和质量应对,选择不跟随,后来成为当时北方唯一幸存的国产电视品牌;
2005年,研发出中国首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结束了我国年产7000万台彩电却无“中国芯”的历史,彻底打破了国外芯片的垄断地位;
2007年,投产中国第一条电视液晶模组生产线,打破了我国液晶模组几乎全部依赖外企的状况,完成了平板电视上游产业链的突破;
2014年,在全球率先发布激光电视产品,锁定了下一代显示技术的竞争主动权,韩国媒体表示“激光显示技术海信走在了韩国人前面!”;
2015年,发布Hi—View Pro画质引擎芯片,海信正式比肩行业巨头三星和索尼,成为中国唯一拥有自主高端画质芯片的电视机企业;
……
而在新兴产业领域,海信更凭借技术,获得了“隐形冠军制造机”的称号。已经有所成就的智能交通、光通信产业已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领先者,正在培育中的智能医疗等产业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有人说,海信总是对新的方向保持敏感。事实上,这种敏感正是来自于对技术的痴迷和钻研。而这不仅令海信有了重新定义电视行业游戏规则的能力,也令它有可能成为其他新兴产业中的变革者。
“以慢打快”的稳健“另类”
今年3月7日,海信在全球研发中心首次公开发布OLED技术成果。随后,正式在国内上市了OLED产品。业内对海信此时选择这么做曾有些争议。
但事实却是,海信恰恰是行业内的一个“另类”。它奉行稳健、低调,从上到下,海信人经常会说一句话“做好了,再说”。反过来理解就是,在做出点成绩来之前,绝不在口头上“放空炮”。
在显示领域发生的,就是最好的例证。海信之所以在之前没有急于推出OLED产品,是因为其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OLED“烧屏”等技术难题。与此相反的是,经过近10年不断在研发上攻关,海信认为激光电视产业化技术已相对较成熟。
10年,是海信孵化新产业的平均周期。智能交通、光通信、激光电视、智能医疗,无一不是如此。而甘愿用如此长时间孵化产业的企业,其稳健的经营理念是血液里的。有时人们甚至会觉得,“海信太慢了”。但海信正是要“以慢打快”。
全球知名的管理大师拉姆·查兰在他的经典著作《持续增长》中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好的企业不是规模有多大,能挣多少钱,而是能不能可持续增长,能不能贡献顾客价值。这也正是海信所追求的,不为眼前的收益或短期的利润而自乱阵脚,而是要获得足以令其成为百年企业的良性增长。
2018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66亿元,同比增长14%;海外收入378亿元,同比增长30%;实缴税金87亿元,同比增长3.5%。那条令海信人欣喜、骄傲的集团年收入曲线仍在继续增长。
“那是一条很漂亮的曲线,每年保持大概10%—15%的增幅,这个数据非常有意思。”无论是面对到访的记者,还是大学应届毕业生,海信集团资深科学家马小航都乐于解读这组数据背后的“密码”。而这也与他加入海信有关。2011年,他在36岁时决定辞去一家美国企业管理者的职务,加入海信,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查看了海信过去十几年的财务收入。“只有企业不断发展,个人职业发展才有空间。”他如是说。
海信的稳健、务实不仅是业务层面的,这种品格其实还是企业文化层面的。在海信内部,有一种公认的价值观:技术是自强之本,诚信则是处世之道。海信能够在行业内树立稳健、务实的形象,与海信人的诚信密不可分。
谈及此,2016年发生的一件事令海信内部至今仍记忆犹新。当时,在一次重要的产品规划会上,一位资深海信技术工程师的徒弟,在回复一个关键部件的成本时未经核实随口报数据,身为师傅的工程师不仅没有主动纠正,反而试图帮忙掩盖错误。就是因为这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周厚健却给这位工程师写了一封很长的邮件,公开怒斥,并感叹“企业往往有吹牛的恶习,难道我不知道吹牛能换来企业的利益吗?但它损伤的是企业风气,代价将是长期的。若让其肆意泛滥,海信将没有未来。”
正是这样的点点滴滴,促成了这个“另类”的海信。2017年,东芝电视面临多家企业抛出的“橄榄枝”而最终选择了海信,其中一个原因正是他们看到了海信对诚信、对品牌始终如一的坚守,相信海信一定会像呵护“海信”品牌一样,呵护“东芝电视”品牌。
国际市场的大胆“开拓者”
北京时间6月6日凌晨,首届欧洲国家联赛决赛阶段比赛将在葡萄牙打响。作为本届赛事的赞助商,海信将再度以中国品牌的形象出现在全世界观众面前。2016年欧洲杯、2018年世界杯、2019年欧国联、2020年欧洲杯……近年来,海信频频亮相世界顶级体育赛事,实现了在海外市场开拓上的大跨步,距离全球一流品牌行列越来越近。
在海外市场开拓上,海信屡屡在体育营销上掷出重金,大胆开拓者的姿态显露无遗。在2018年底的一次采访中,周厚健表示,在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走出去”上,海信不保守,一直是比较开放的姿态。
大胆、开放,不等于盲目、冒进。海信在国际化上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海信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从1985年就开始对外贸易业务;2003年,整合所有海外市场和业务,国际化征程正式开始;在2005年,提出了“要将海信品牌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战略目标;2006年,提出“海信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的战略,正式诞生了海信目前征战国际市场的主力军——国际营销公司。
可以说,海信一直在按部就班地布局中。本地化经营、本地化生产、全球研发、资本并购、全球顶级赛事体育营销,海信在一步步实现着上世纪90年代初周厚健在接任青岛电视机厂厂长的职务时,前任厂长李德珍在“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点”的梦想。
到今天,海信的海外布局已成体系,海信已覆盖了欧洲、美洲、非洲、中东、澳洲及东南亚等地市场;海外建有多个生产基地,产品远销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设立12个研发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端人才,提升技术产品研发能力。海信已经在世界地图上,点下了一个又一个点。
从数据上看,海信也表现不俗。2006年以后的十多年来,海信海外市场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2018年,海信海外收入已达378.38亿元,同比增长30%。
在品牌力方面,2018年,海信在海外市场的自主品牌占比已经达到60.9%。与此同时,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2018年,由中宣部、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外文局在北京发布《中国企业海外形象调查报告》,海信位居榜单前两位,并荣获中国家电行业“最佳海外形象”第一名;今年3月,Google联合WPP集团发布2019年“BrandZ中国出海品牌50强”榜单,海信连续3年上榜,继续稳居十强之列,并入选中国家电出海第一品牌。
让世界认识中国,让世界认识中国品牌,青岛的金花海信,正在世界舞台上绽放。
更多请点击:青岛制造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