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种网络优惠大促活动开始了新一轮营销。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保健品、生活用品,各种“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这种情况下,谨防网购囤积障碍。
什么是囤积障碍
囤积障碍是一种精神障碍,其特征是由于获得过多的材料或未能处理不再需要的物质而导致大量积累。也就是说,收集的材料的数量超过了个人的合理需求。
与其他疾病类似,囤积障碍会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造成很大干扰。如果囤积障碍患者未能积累物品,他们可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在试图处理这些物品时,也将承受巨大的痛苦。
在西方国家的成年人中,囤积障碍可能影响2%~6%的人口,症状多在一个人11~15岁时出现,在20~30岁时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30~40岁时导致显著的社会功能受损。大多数患者在50多岁时就医,如果不加干预,囤积障碍的病程会呈现慢性、进行性加重。
三个核心症状
囤积障碍主要包含三个核心症状,即持续地难以丢弃大量看似无用或没有价值的物品,最常见的有报纸、旧衣服、书本等;因囤积而感到显著的痛苦,并导致社会功能损害;个人居住的地方堆满了物品,以至于这些地方不能发挥正常的功用。
80%~90%的囤积障碍患者可同时表现出过度收集,最常见的就是过度购物或获得免费商品。这类患者在无法收集新的物品时,会感到非常痛苦。因此,囤积障碍患者可能会“买买买”,在网络发达的今天,网购也为囤积提供了更快捷的方式,“网购囤积症”这一名词应运而生。
为什么会有囤积障碍
神经生物学研究认为,囤积者有一定的遗传素质,尤其是“犹豫不决”的气质。
依恋理论模型揭示,个人因早期不良生活经历而未被满足的人际需求,随后会与他们的财产形成主要的、安全的依恋作为补偿反应。物品依恋被认为是一种损失避免的形式。物品依恋者对他们的囤积对象有着复杂的情绪,包括厌恶、焦虑、愤怒等。
认知行为模型认为,囤积者的认知功能存在缺陷,尤其是归纳、分类的能力受损,而情绪调节能力下降,使他们把囤积作为一种情绪调节策略。
破解囤积的魔咒
无论怎么“囤囤囤”,都无法缓解痛苦?无论怎么“买买买”,都无法获得快感?打破“网购-囤积-网购”的魔咒般的循环,可以试试以下几个方法。
1.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评估,判断囤积成瘾的具体病因。
2.结合心理治疗,例如个体或者团队的认知行为治疗,纠正囤积的歪曲认知,减轻丢弃物品带来的焦虑感。
3.在医生的建议下,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