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1月30日讯(记者 张晓楠 徐斌)近几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自伤自残、中断学业的情况屡有发生。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3年10月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对此,市政协委员、青岛成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常显锋提出了关于开展驻校社会工作呵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提案。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试点在中小学校引入驻校社工或建立驻校社工机构,常态化参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干预工作。驻校社工、社工机构可以以志愿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慈善基金项目支持的形式开展工作。引导驻校社工重点为中高风险的学生及家庭提供社会工作个案和小组服务。试点过程中探索服务的流程和规范,适时将驻校社工的工作纳入《青岛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试行)》中。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引入,最大程度降低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风险,实现精准预防、及时干预。
二是建议结合社区社工站资源为长期请假或休学的学生提供康复支持服务。驻校社工、社工机构与社区社工站对接,对已经出现症状、影响学业的孩子家庭提供针对性服务,最大程度为已经碰到问题的家庭提供支持,以恢复孩子社会功能回归学校生活。
三是建议增加学生心理课堂的频度,导入校外专业资源配合开展课堂活动。借助驻校社工链接社会专业公益慈善力量,与学校心理教师配合,以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成长教育。授课过程中动态把握学生当前心境,课后形成报告汇入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对中高风险学生及时整合资源进行干预。
四是建议加强对入校提供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干预的心理咨询机构、社工机构的培训、督导和评估,建立准入和退出的考评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有其特殊性,不恰当的干预方法有可能会使问题加重。建议我市教育部门建立专项专家库,结合试点的探索,对有意愿服务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咨询机构、社工机构进行服务流程、方法的培训,培训合格后形成白名单,供学校选择。另外建议建立服务效果评价机制,结合服务人次、家长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等维度对机构进行定期评价公示。
五是建议联合多部门,对青岛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变化趋势、测评方法、干预手段开展科学研究。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机理及趋势、早筛及测评方法、干预手段等存在许多盲点和争论。建议我市教育部门联合卫健委、精神卫生服务中心、高校等部门组织力量开展科研攻关,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服务提供支持,科研成果适时向社会发布,指导相关市场主体更科学地提供服务,也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有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