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努力开创“两创”新境界和新格局

2024-01-16 14:31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杨冬  

在“两创”方针指引下,山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山东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资源富集的区域性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建设的宏伟征程中,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与当代社会相衔接,开创了多点开花、整体推进、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良好局面。

文化交流的“两创”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文明观,山东积极助推“文明交流互鉴”,精心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中国传统文化交流合作体系,扩大对外传统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效益,切实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认同,充分彰显“两创”的国际眼光和世界情怀。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创新传播方式,把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窗口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目标,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传播格局。讲好山东故事,打造提升“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品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山东文化周”“孔子文化周”“孔子文化展”“齐鲁文化丝路行”等系列活动。实施“尼山书屋走出去”工程,在海外21个国家建立尼山书屋37家。

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之际,曲阜隆重举办了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展中华文明与多个世界文明对话,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向国际社会讲清楚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魅力,介绍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科学诠释人类文明共同体理念,很好地实践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指示精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这一高端国际峰会正日益成为永不落幕的“大舞台”,加快向“南有博鳌,北有尼山”的宏伟目标迈进,成为山东构筑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新高地。

研究阐发的“两创”

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讲话“四个讲清楚”的重要指示为契机,山东立足齐鲁文化资源优势,整合传统文化研究力量,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对古圣先贤传承下来的经典文献、道德规范、思想观念、文化精神等进行深化研究,并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创造出一大批既有力度、深度,又有广度、温度的创新性成果。

推出一批旨在创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工程项目。实施“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古籍整理工程,启动“儒学重大基础研究工程”,进行《儒藏》《子海》《齐鲁大典》《孟子文献集成》等典籍编纂整理工作,开展《孔孟正源》《儒道同源》《公道文源》《儒家思想与现代治理》等重点课题研究。今年9月举行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山东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献编纂出版项目——《齐鲁文库》首批成果《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正式发布。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齐鲁文库》共分典籍、研究、史志、人物、文物、文学艺术、山水、科技、红色文献九编,成书规模约13亿字,4000多册。这些项目的实施,无不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部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激活了它的时代生命力。

精神文明的“两创”

山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升到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的战略高度,运用传统音乐、舞蹈、诗歌、礼仪、民俗、家规家训、民间曲艺等多种形式,通过组织经典诵读、儒家文化讲坛,编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用读本,开展“传统美德·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社会化。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公民道德建设之中。在推进“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美德山东”“文明山东”和“诚信山东”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诚信”“孝敬”“责任”“敬业”等合理要素,借以丰富“四德工程”建设的内涵;通过经典诵读、国学普及、传唱活动、道德教育以及组织编写《新三字经》《公民道德行为四十则》等方式,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建设中,夯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厚根基。2014年至今,山东在全省累计建成基层道德讲堂5.6万多所、善行义举四德榜9.5万多个,带动全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升,在全国文明城市和道德模范评选中名列前茅。

普及教育的“两创”

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印在书本上、躺在书斋里,只有走向社会、走进人心,才能既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又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多种创新性举措,山东开展了一系列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实践养成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活”起来。

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建成全球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会进校园”活动、“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全省高校学生“论语大会”、国际中学生儒学辩论大会等。如今,经典诵读、礼仪教育在全省中小学蔚然成风,全省1600多所学校深受其益。

大力推动传统文化通俗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之中,融贯到民规民约、标语口号、座右铭等之中。通过编写通俗读本、印制画册、拍摄专题片,在媒体上开辟专栏、建立网站等多种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知晓率和普及率。充分利用文庙、孔庙、乡校、府学、书院、墙体、碑刻、围栏、标语、口号以及故事、小说、评书等方式,宣传、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弘扬传统美德践行当代价值”主题活动和“传统美德经典诵读”大型主题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孝敬教育、勤劳节俭教育,为广大民众提供日迁善而不知的中华文化环境。运用道德讲堂、孔子学堂及其他基层文化讲堂等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至今,在全省各地累计建成尼山书院150多个、乡村(社区)儒学讲堂2万多家,从而更好地用传统文化滋养人们心灵、陶冶道德情操。

文化产业的“两创”

激活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把传统文化的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山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兴”起来,在有力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跨越中,促进中华文化和齐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把文化创意产业列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重点,重点规划了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精心谋划大运河文化带、齐长城文化带、山东海疆历史文化带发展,打造全省文化产业“新引擎”;“尼山圣境”“孔子博物馆”等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开放,“中国教师博物馆”等一批重点文化项目正加快建设。目前,山东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已经进入全国前五强,与上海、北京、广东、江苏等省市同处第一方阵。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为传统文化“两创”提供了持续“动力源”。以创造创新精神,将中国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要素、作品、产品和精品,打造出一批富有齐鲁特色、体现中国气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文化产业品牌。现实表明,文化产业园区的兴建,知名文化产业品牌的打造,为山东传统文化“两创”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有利于实现“两创”的创新文化,既要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梳理保护、研究阐发,又要广泛开展普及教育、实践养成、传播交流,才能更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创新的基础上传承发展下去,努力开创“两创”的新境界和新格局。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