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贤
更新,是城市发展永恒的主题,也是城市保持活力的源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从创新思维、扩大视界、提高效率、激发活力、强化治理五个维度科学谋划,综合施策,在实践中探索形成城市更新的“青岛方案”。
坚持三重理念实现头脑更新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推进城市更新项目全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如深圳市在项目申报阶段要求三分之二的原权利人同意进行改造才能立项,立项后,在实施层面要求所有权利人和开发企业达成一致后方可实施。坚持让利于民,最大程度维护群众利益。如在旧城旧村改造方面,对于拆迁整理出的土地,尽可能增加居住用地面积,提高开发强度,提升绿地率等指标,让群众利益最大化。
二是坚持系统理念。在城市发展大局下制定城市更新的系统性、指导性政策,确保城市更新与其他方面之间、各个更新区域之间融合性、协同性更强,握指成拳推动城市发展实现新跃升。如2009年以来,深圳先后出台《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深圳市城市更新办法实施细则》,以此为核心,短短5年时间制定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操作等各个层面的政策,建立城市更新完整的政策体系,强有力地推动了特区一体化,落实了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增加了建设用地供应,带动了城市固定资产投资。
三是坚持统筹理念。推进城市更新既需要立足当前区域发展,又需要做好长远的产业规划设计、资本投入调动、本地资源激发等,通过打造百年工程、精品工程,“放大”各城市的资源禀赋、特色优势。如深圳不少旧区经过规划和修缮,形成油画村、版画村等艺术村落,民宿集中的特色小镇,珠宝街等产业集聚区,进一步彰显了城市建设的个性化、人性化,真正让城市在更新中“搞活”。
注重四重联接实现眼光更新
一是优化布局规划,联接城市现在与未来。综合部署城市未来发展、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城镇体系、片区开发,明确一定时期内城市的发展蓝图,并随着城市发展与运行状况持续改进与完善。如1992年,青岛提出开发市区东部的发展战略,明确市委市政府搬迁,在当时荒凉偏僻的东部另觅新址,让出寸土寸金的繁华地段用于招商引资,这为市区迅速扩大和经济跨越发展迈出关键一步。这种“站在未来看今天”的眼光,给青岛发展留下了巨大财富。
二是保护历史文化,联接城市的过去与现在。把握历史脉络,加强对重要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从历史文化角度挖掘和重塑城市精神、人文情怀,打造具有历史厚度和文化基因的城市。如成都市融合大慈寺历史、古蜀文明与商业基因,打造了具有浓郁川西风格的成都太古里;厦门市深入挖掘闽南建筑元素、闽南传统文化,更新改造了“博物馆之岛”鼓浪屿。
三是坚持生态优先,联接城市的景致与风貌。坚持低影响的更新建设模式,延续城市整体风貌特色,采用绣花功夫的“微更新”,加强城市局部生态修复,留白增绿,注重混合高效的空间布局,通过疏密有致、具有混合功能的形态布局,建设宜居城市、公园城市、低碳城市。
四是修整“面子”“里子”,联接城市的外在与内在。一方面,“面子”更新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承载能力。通过平整路面、改造外墙、改建休闲区、安装智慧化基础设施等,提升老旧小区面貌和居住品质。优先发展交通设施,加强区市之间国省道联结,提质升级农村公路;以城市快速路建设为牵引,打通未贯通路、建设小立交、拓宽车道。另一方面,“里子”更新是建设韧性城市的重点。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在不断上升,必须加快完善水、电、气、路、管网等城市内生系统,提高城市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灾害事故的弹性。
强化三重力度实现效率更新
提高城市更新效率,关键是提高土地“亩产效益”。
一是加大土地收储力度,积极引导国有企业特别是市属国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战略,在产业导入、资金测算、土地收储出让中与政府紧密协作,保障城市更新项目顺利推进。进一步加快老工业区“腾笼换鸟”,加大土地收储力度,为重点项目落地、成片打造产业集聚区和特色街区奠定良好基础。
二是提高土地利用力度,做好减量规划,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约用地、节省建设用地指标。大力整治低效用地,科学界定低效用地类型,摸清底数,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及片区规划,创新低效片区“一地多向、一地多途、一地多级”开发模式,提升土地复合使用效率,推动土地“亩产效益”提档升级。
三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规整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治理沙化地、盐碱地、污染土地,开展废弃土地整治、复垦;探索“乡村公共资源+共富公司”模式,在保护中开发未利用的土地资源。
抓牢三重核心实现活力更新
一是抓牢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核心。吸引人才是城市破茧成蝶、重现辉煌的重要发力点。加快建设青春之城、创业之城,着力建设一批青年公寓、活力社区,吸引青年人才入驻创业,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
二是抓牢产业这个“强力引擎”核心。产业更新给城市复兴赋能。推动产业更新既需要传承“老字号”、提升现有业态,又需要培育新兴产业。依托街区历史风貌和城市特有的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大力发展文化体验、文艺展览、产品研究开发、软件开发制造、服装服饰等业态,兼顾国际范和“烟火气”,让城市在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带动下,再次繁华起来。
三是抓牢市场这个“重要逻辑”核心。城市更新必须充分撬动市场投资活力,让企业等市场主体参与其中,既收获经济效益,又承担社会责任。城市业态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做好规划和方向引领,并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业态更新。如青岛以经营园区理念规划街区建设,创新形成“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行机制,精准招商导入航运服务、创投风投、跨境贸易、文旅康养等重点产业项目,逐步将历史城区打造成为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
打造三重范式实现治理更新
一是推进社会治理智慧化。创新智慧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将基层多个网格整合成一个超级网格,实现“多格合一”“多事合一”“多员合一”“多App合一”,基层智慧社会治理中心可以利用城市大脑迅速协调资源,提高解决基层痛点难点的能力。打造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搭建“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一网统管”平台,实现群众办事、城市管理高效化。建立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治安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通过建设社会治理的“数字化”基础设施,保障城市更新高效运行。
二是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依法办事,开展涉城市更新建设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行动,通过成立巡回审判工作室等方式,就地调解、就地立案、就地判决;无论新账旧账,发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不等不靠,可根据实际需要,搭建专人专班,围绕烂尾建筑、土地权属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逐个研究解决方案,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保障城市更新有序运行。
三是推进社会治理共治化。让群众、社会组织、企业等参与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营使用全过程,加强全过程信息公开,特别是涉及拆迁政策、征拆范围、补偿标准等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把政策摆到桌面上,数据置于“阳光”下,让群众全方位监督,保障城市更新和谐运行。
(作者单位:青岛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