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2023-08-28 15:02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洪向华 张光泽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围绕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着重阐释了“第二个结合”的现实指向与历史意义,其中特别提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党的历史上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新时代呼唤又一次思想解放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的思想解放史。马克思主义自十月革命之后传入中国,就注定要为这片古老厚重却又期望觉醒的土地带来一场场沦肌浃髓的思想洗礼。

第一,党的历次思想解放运动均有重大历史性成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新文化运动”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两面大旗,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铺开奠定了基础。通过“延安整风运动”全党全军高度统一了指导思想,肃清了错误思想的不良影响。在此期间,党通过思想解放,屡次成功克服了“左”与“右”的错误,“毛泽东思想”逐步完善、成熟。党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政治上引领中华民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卓著功勋,实现了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再次与中国迫切需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邓小平理论”作为新的历史阶段的指导思想应运而生。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完成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更不可能实现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丰功伟绩。在世界各国通往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乘风破浪、奋楫扬帆,用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堪称世界奇迹。

第二,新时代、新征程、新挑战迫切需要又一次思想解放。亨廷顿在其“文明冲突论”的观点中指出,“未来世界的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主要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中国在政治、经济上接连取得了不朽的历史性胜利,在文化上更要重振士气,引领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正因如此,中国在面临“两个大局”的严峻形势下,全面高质量发展遭遇了来自西方的各种挑战,政治上霸权主义有所抬头,经济上零和博弈时有发生,同时在思想上、文化上亦要遭受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围追堵截,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侵蚀渗透。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妥善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迫切需要一次新的思想解放,来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能力,坚实筑牢意识形态领域防线,为中国新的发展阶段助推加力。

第三,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断进行思想解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共产党经历了第一个艰苦奋斗的百年历程,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取得了世所罕见的丰硕成果。在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历程中,如何回答好新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仍要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考。

“第二个结合”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理论依据

我们党自始至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二者之间互相激活、互相完善、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系统地回答了二者为什么结合、怎么能结合、结合后怎样等重点话题。

第一,“第二个结合”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关系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最初是西方的、近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东方的、古代的,二者本没有发生交集的可能。但是在近现代的中国,二者在战火纷飞的华夏大地上发生初次碰撞、交汇,马克思主义持续中国化与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结合,接续产生不同时段的时代精华。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人民的、实践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创新的文化,二者在表现形式上虽有差异,但在内在机理上却有强大的契合性,二者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第二,“第二个结合”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结合成果的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接续指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取得历史性胜利,已然与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我们党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并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历史性成果。

第三,“第二个结合”寻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未来发展的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从发迹欧洲到影响全球,两百余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世界的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充盈的状态,现当代的文化精华在未来也必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范围之中,为世界发展持续发力。二者在相互契合的前提下,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结合,在未来必将会有更好的融合态势,我们要大力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新时代进行又一次思想解放的价值旨归

“第二个结合”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发力、固本培元。

第一,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之一,“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二者是我们持续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底气,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强有力指导,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现代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马克思所有理论全盘接受的拿来主义,也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全盘否定的历史虚无主义,而是在“两个结合”基础上的唯物辩证的发展。

第二,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地位。“第二个结合”不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单方面现代性转化,更多注重的是二者“何以结合”与“何以发展”。因此,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具化、虚无化,而是要重视其现实性、实践性。“第二个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唤醒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审阅与评判,而是作为思想解放的主体,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中。“第二个结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巩固与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地位得到彰显的体现。

第三,推进文化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当代中国同时拥有最科学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最深厚悠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明自信,同时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党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始终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不断优化文化创新的角度,持续深化文化创新的力度,极大丰富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内涵与实践价值。

站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节点上,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我们要继续推动“两个结合”,顺利达成新的思想解放,为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