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组数据:
一季度,山东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7.7%,其中出口增长12.3%。这其中,民营企业是山东外贸发展的绝对主力军,一季度山东民企外贸进出口规模增长12%,占全省外贸比重较去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达到74.1%。一季度,山东省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4.3万家,比去年同期增加2435家。
前4个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值增长10.8%,稳居全省首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位居深圳、宁波、广州、厦门之后保持第5位。其中,青岛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20.7%,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72.3%,占比提升5.9个百分点。
虽然当下全球贸易环境复杂严峻,但山东民营企业还是扛起了山东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大旗,也为拓宽就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数据结果显示出山东民营企业超强的成本控制、快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不断创新的发展韧性。
论到山东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规模稳中有增的个中原因,有宏观政策的有力护航,有山东对新兴市场的不断开拓,有山东对新型业态的积极发展,有山东进出口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有产业链水平的显著提升,有品牌建设的不断强化……也有山东惠企政策的延续,进一步加强了助企纾困力度,“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此外,山东自贸区及时有效助力民营企业稳外贸、扩市场,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获批三年多以来,山东自贸区以“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定位,探索出一套体系化制度创新路径,形成189项省级以上创新成果。从企业视角来看,山东自贸区的“零距离贴身服务”呈现出两大特点。
一是打通企业贸易环节堵点。
如青岛自贸片区联合黄岛海关、山东港口青岛港发起成立区关港联合研究中心,推出短保质期调制乳货物6小时内快速通关政策,通过压缩通关时间为企业争取商品在售时间。又如济南自贸片区探索出集装箱需求匹配机制,有效减少企业1/3的运输成本,提升货物2/3的周转效率。
为企业省时、省钱,不得不说,山东自贸区这个“店小二”当得到位。
二是聚焦国际贸易新业态发展。
跨境电商、海洋产业、新型离岸贸易等,都是国际贸易新业态。青岛自贸片区引进和培育跨境电商服务商,建立了配套的协调机制,建设了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解决“货物通关与平台衔接”这一掣肘境外电商发展的业务难题。烟台自贸片区帮助企业办理了全国首个海洋产业确权,以此解决了该领域企业投资贷款的难题,也为整个海洋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青岛自贸片区在新型离岸贸易领域也取得了亮眼成绩,成功打造出离岸贸易的“山东模式”。
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山东自贸区这块“试验田”长势喜人。
当下,也有对外经贸专家指出,不少企业对自贸区的理解偏颇,将自贸区简单理解为“就是税收政策洼地”,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贸区的本质是制度创新改革高地。而上述山东自贸区的几个案例让我们看到,山东民营企业充分吃透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本质,并不在优惠措施上打转,而是向自贸区要服务、要制度、要资源,要山东服务国家战略的红利。
可以说,山东自贸区的飞速发展,同步折射出山东民营企业家的站位、眼界与格局。而山东民企的发展需求也激发了自贸区的创新活力,来自外贸市场一线的炮火声进一步推动山东自贸区改革驶向“深水区”。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建设贸易强国,要“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同时也再次重申了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许多新的重大论述。
在山东,我们看到了自贸区与民企双向奔赴释放出的澎湃动能,也由此看到了山东高水平对外开放、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实力”。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山东,将与众多企业家一道,不负使命,奋楫笃行。(文|冯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