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22高质量发展的青岛实践|24条重点产业链擎起青岛新未来

2022-12-20 15:12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记者 杨光
分享到:

24条重点产业链擎起青岛新未来

今年以来,全市聚焦重点产业链,建园区、引项目、强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起势

面向未来构筑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青岛坚定地将振兴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把“现代产业先行城市”放在打造“六个城市”的首位,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摆在十项重点工作的首位,树立了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着力点的鲜明导向。4月27日,青岛召开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对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进行总部署,聚焦24条重点产业链——做大做强七大优势产业链、突破发展十大新兴产业链、大力发展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吹响了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的冲锋号。

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今年以来,青岛全市上下加压奋进、真抓实干,建园区、引项目、强产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全面起势。1—10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3.7%和25.0%,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9%,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个百分点。青岛入列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第七,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法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

一张张优异的成绩单,记录着这座城市在实体经济振兴上坚定的前行足印。

机制创新引领,发力大抓产业、抓大产业

振兴发展实体经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系统谋划,机制创新。青岛坚持高规格抓谋划,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将其摆在全市三条工作主线首位,成立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顶格推进。

具体推进过程中,青岛打出以“链长制”引领的系列推进落实“组合拳”。16位市级领导担任链长,推出首批47家制造业“链主”企业,形成由“链长”挂帅、产业专班主抓、区市(功能区)主战、“链主”企业主建的推进体系,建立重点产业链“5个1”推进机制,细化落实年度工作要点,制定链长、专班、部门、区市“四张责任清单”,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

这本质上是一项强化产业链主体责任的制度创新,既可以聚全市之力、协同联动,集聚内外部资源在产业链薄弱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又可以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优势,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

在“链长”与“链主”担当协同的作用下,青岛发力链群招商,加力提速招大引强。据统计,今年以来,重点产业链“链长”带头“走出去”招商80余次,着力突破50亿元大项目招引。前三季度,青岛新签约国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路易达孚食品等50亿元以上制造业大项目11个,开工东旭光电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潍柴智慧重工等50亿元制造业大项目22个。在多方合力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服务下,入库24条产业链重点项目库的220个重点建设项目,前三季度完成投资776.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80%以上。

有了“链主”企业的新身份,这些产业链的龙头企业也有了更强劲的创新动力,带动要素资源向产业链高端集聚,不断增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力量。

“成为‘链主’企业,是对我们企业自身发展的肯定和支持,有利于企业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双向融合,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企业的视野和站位,让企业深度融入城市发展布局,真正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链。”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防表示,从过去只能进行原材料加工,到如今对海藻活性物质深度开发和应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突破创新正成为明月海藻发力的方向。

位于西海岸新区中德生态园的海尔中德滚筒洗衣机互联工厂。

加速聚链成群,优势产业集聚成势

剑指打造国家级世界级产业集群,青岛七大优势产业的集群化优势正在凸显。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公布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在这个代表产业集群最高水平的“国家队”名单中,山东占三席,来自我市的青岛市智能家电集群、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占据其中两席。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通报了2021年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评价结果,来自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信息显示,青岛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获评五星级示范基地,获评数量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并列首位。今年上半年青岛新增4个“雁阵形”集群和6家集群领军企业,总数达到18个、25家,新增数量和总数均居全省首位。

聚点成链,聚链成群,青岛优势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挺起了青岛制造的脊梁。一项项技术突破,一个个加速落地的龙头项目,让青岛优势产业龙头高昂。

做大做强智能家电产业链,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开展15项前沿共性技术研究,已实现8项技术突破,其中自主变频控制技术和石墨烯加热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数据合规治理平台填补行业空白;海尔中央空调制造、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等项目上马建设;海信电视出货量份额跃居全球第二位。发展壮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奇瑞、上汽通用五菱、北京汽车制造厂(青岛)有限公司等整车制造厂相继在青岛下线新车型。

开放“链主”企业产业链,有效补链、延链、强链,青岛正在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速“卡位入链”。“通过‘卡位入链’与新的链主企业对接,开拓家电、汽车等民用领域功能薄膜市场,让我们对企业的发展更有信心。”青岛至亚美莱新型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肇聚表示。至亚美莱的薄膜类产品原本应用于高铁和高端建筑领域。在青岛举办的首场“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对接交流会上,海尔智家发布34项产品技术合作需求,让至亚美莱打开了家电行业新的市场空间。

发力重点突破,新兴产业加快起势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青岛跨代赶超的十大新兴产业加速起势。

在青岛“大手笔”布局的十大优势产业中,不乏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这样的风口产业,它们不仅是数字经济中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更是青岛拉长产业长板、放大既有优势、形成赶超态势的关键驱动。

布局数字经济关键环节,链接智能家电等优势产业,青岛正在推动“芯屏”产业加速崛起。集成电路产业链目前已集聚芯恩、新核芯等一批行业领军和骨干企业,正在向全产业链发展迈进。新型显示产业链引领性项目京东方移动显示端口器件项目实现量产,融合光电显示新材料项目正式投产,带动集聚产业链项目投资超600亿元。虚拟现实产业链领跑全国,歌尔虚拟现实整机和光学模组项目开工建设、微电子智能传感器生产基地竣工投产,抖音Pico研发运营总部签约,获批共建国家虚拟现实制造业创新中心更是为产业链加码创新驱动力。人工智能产业链龙头引领作用凸显,创新奇智在香港成功上市,极视角揭榜工信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任务。青岛引领创建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发展示范区,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运营。

不只是数字经济,在更多的新兴产业领域,青岛也在着力以关键细分领域突破打开产业链更大的发展空间。

阿斯利康吸入气雾剂生产基地奠基,威高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落户,康复孵化器开园,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接连迎来重量级项目。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产业链不断实现技术突破,赛轮集团“合成橡胶连续液相混炼技术产业化应用”获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云路先进材料建成年产超10万吨的全球最大、最先进非晶带材绿色产业基地。氢能与储能产业链不断拓展应用场景,20余款氢燃料电池车型入围工信部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实现全资质全牌照运营。

新兴产业加速赶超的背后,是青岛创新路数打法布局建设的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改变过去产业园区大而全、同质化竞争的做法,青岛坚持“一业一园”精准化布局,在全市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区,每个园区聚焦1个主导产业,建立1个工作专班、1个发展规划、1套综合政策、1支专业招商队伍、1支产业基金“5个1”工作机制,打造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高地。目前,虚拟现实、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产业园已经挂牌,针对三个产业园分别出台的市区一体化扶持政策,明确提出连续三年由市财政每年出资1亿元用于园区建设,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园发展。

深化融合融通,现代服务业赋能增效

随着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深化,现代服务业正在向先进制造业的赋能增效中推动城市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精进。在青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脚步不断加快,为七大现代服务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青岛实施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行动,累计培育2个试点区域、5个试点企业为国家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围绕现代物流产业链,海陆空铁“四港联动”体系加速构建,海铁联运量保持全国沿海港口首位,中欧班列(齐鲁号)累计开行数量跃居全省第一;日日顺供应链、中创物流入围中国物流企业50强,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模式创新。围绕文化旅游产业链,印象胶东、地中海俱乐部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获得国务院首批文旅产业工作激励。围绕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19家企业获评首批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围绕科技服务产业链,引进成都上市公司中自环保科技与青岛能蜂电气合作,面向新一代储能技术打造全行业领先的智慧储能高端制造基地。

服务业的赋能力和承载力提升,正在化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完成增加值390.5亿元,同比增长6.6%,分别高于GDP、服务业2.5、2.4个百分点。服务业完成增加值6857.2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GDP0.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62.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9.4%。

不断强劲的24条产业链,让青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未来更具想象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记者 杨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