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岛地铁“4”通八达即将奔现

2022-11-18 10:52 来源:齐鲁晚报
分享到:

2022年青岛地铁确定了“1+6”的目标体系,以创新为引领,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智慧、和谐”的地铁工程,从而吹响了建设世界一流地铁的号角。作为青岛地铁的“建设大年”,今年青岛地铁11条线路齐头并“建”,在建里程达219公里,在建线路中有着“金腰带”之称的地铁4号线最受关注,目前正空载试运行的4号线即将奔现。

四通八达:4号线是名副其实的“金腰带”

青岛地铁4号线是贯穿城市东西的大动脉线路,起于人民会堂站,止于大河东站,全长约30.7km,共设25座车站,其中12座车站与其他8条轨道交通线路实现换乘,被誉为岛城地铁的“金腰带”。它自东向西贯穿了人口密集的市南区、市北区、崂山区,串联起多处热门景点,途经岛城8家医院及11所中小学校,其中穿越市南海滨风景区、天后宫、江苏路基督教堂、观象二路基督教堂、崂山风景名胜区等多处风景名胜区,途经包含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本部)、青岛市立医院、青岛海慈医院、青岛妇女儿童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崂山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青岛阜外心血管医院、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东院区)、青岛实验初中、青岛实验小学、太平路小学、莱芜一路小学、桦川路小学、青岛37中、南宅小学、沙子口小学、崂山六中等,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旅游线、医疗线、教育线。

4号线全线共设25座车站,其中12座车站与其他8条轨道交通线路实现换乘,起到穿线成网作用,在构筑青岛市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开通后将极大缓解城市交通紧张局面,大幅提升岛城市民的生活品质,加速构建城市现代化快速交通体系,为早日实现轨道上的青岛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效突破:多个首次引领创新

筑牢安全根基,青岛地铁高举创新大旗,在建线路中大胆尝试、细致部署,取得了诸多突破。青岛地铁4号线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地铁建设与险峻环境展开了毫米级的较量,顺利下穿不良地质Ⅰ级、Ⅱ级风险源多达上百个。全线机械法施工占62%,共投入5台盾构和6台TBM大型掘进设备,是当前在建线路中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一条,不断刷新着青岛地铁TBM单月进尺新纪录。在人民会堂站—沂水路站区段施工过程中,下穿3号线最大沉降值小于1毫米,开创了国内首次超小径距下穿运营地铁线路的先例。突破与创新并行,4号线围护结构首次应用地下连续墙,开挖后基本无渗漏水,大幅降低富水砂层深基坑施工风险;首次在地质条件差、埋深浅的主城区车站附属引入顶管法施工工艺,极大减轻路面压力,提高安全系数。2022年3月10日,随着“浮山号”TBM破岩出洞,4号线提前20天顺利实现全线洞通。

站在牢固的安全根基之上,青岛地铁在追求工程品质、提高建设效率上下功夫,为“建设世界一流地铁”打造“铁腰”。青岛地铁4号线的站点多数位于主城区,沿线学校、医院、居民区众多,施工制约因素较多,建设条件极为复杂。为此,4号线采用了因地制宜的策略,轨道施工采用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垫浮置板道床等6种形式道床,创青岛地铁道床工艺形式复杂之最。4号线积极引新设备与新工艺,采用“自变型轮胎式混凝土施工车”进行浇筑,不断刷新了单日铺轨施工新记录,引领青岛地铁轨道施工工效之最;应用轨行区智慧调度系统与智慧平板车,综合利用物联网、人员定位、视频监控、智能芯片等先进技术,从本质上保证了轨行区安全。在整个铺轨过程中,4号线采取优化施工组织,调配优质资源,安排专人盯控物资供应和检修设备等措施,保障施工作业的连续性,实现全线铺轨压茬推进。2022年4月28日,青岛地铁4号线全线轨道顺利贯通,为全线通车按下“加速键”。

青岛地铁4号线积极响应国家智慧城轨建设号召,在供电、通信系统内采取了多种创新应用,推动工程高质量建设,让地铁“跑”得又省又稳。首次采用供电智能运维系统,助力提升运维效率;首次在供电接触轨上运用故障自动定位功能,大幅度缩短故障处理时间,为供电系统持续可靠运行提供保障;首次采用更节能高效的SCB12型配电变压器,优化了变压器测温技术,为设备保护和维护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支撑;采用无轨测量定位技术,打破了后续施工安装定位数据受制于铺轨进程的传统,为现场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2022年5月30日,青岛地铁4号线创青岛地铁有史以来首次实现在建线路供电、通信“双通”,并于8月30日完成工程项目验收,9月1日正式步入空载试运行阶段。

纵享美好:舒适出行畅达幸福

青岛地铁4号线的车站设计定位为城市园林线,车站空间以城市底蕴、绿色宜居与山海风光三个方向书写青岛的城市气质。通过色彩与线条的表达,时尚与简洁的手法,突出线路的个性,利用重点站的文化提取,营造整体的文化意象和空间氛围,折射出开放包容、多元交汇的城市基因,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沉浸式文化艺术体验空间。

4号线的列车以安全舒适作为第一要义。为了提升市民的乘坐体验,4号线电客车首次在车辆头车两端增设紧急疏散门,便于紧急情况下乘客逃生;首次车门区域采用了三叉扶手设计,在拥挤情况下人员均可拉到扶手,保证乘客站乘安全;客车内部显示器新增了客室温度及拥挤度显示功能,引导乘客前往适宜车厢乘车。同时,4号线列车创新声源降噪设计,通过多种方式,降低车辆内部噪声,全面提升乘客乘坐列车时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4号线作为青岛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中的重点推进项目,具有延伸了岛城区域发展的生长轴、提升了城市的品质的重要功能,青岛地铁第一建设分公司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用匠心雕琢着城市未来的交通网络,用创新打造着轨道上的便捷青岛,竭尽全力推动线路早日高质量开通,助力青岛地铁向世界一流地铁迈进的坚定目标。

地铁4号线施工亮点大盘点

土建方面

3月10日,随着“浮山号”TBM破岩出洞,“东西大动脉”地铁4号线提前20天顺利实现全线洞通,为后续轨通、电通奠定了基础。

亮点一 国内首次超小径距下穿运营地铁线路

顺利完成4号线下穿运营中3号线主体结构施工,下穿最大沉降值小于1毫米,开创了国内首次超小径距下穿运营地铁线路的先例。

亮点二 不足3米侧穿已建高架桥桥桩

施工单位采用“爆破微差控制技术”降低爆破振速,通过增设中空孔,设置多段雷管,分层引爆,通过临空面和减少同时起爆药量来减少振动效应,最终顺利侧穿通过高架桥桥桩。

亮点三 机械施工超六成、穿越百个风险点

整个地铁4号线土建施工中,机械法施工占62%,共投入5台盾构和6台TBM大型掘进设备,是目前在建线路中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一条。土建阶段,全线顺利下穿不良地质Ⅰ级、Ⅱ级风险源多达上百个。

亮点四 车站附属设施首次采用顶管法施工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青岛地铁不断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在工程建设“新”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取得卓越新成绩。首次在地质条件差、埋深浅的主城区车站附属引入顶管法施工工艺,极大减轻路面压力,提高安全系数,缩短工期6个月。劲松七路站出入口由明挖法变更为矩形顶管法施工,是全省首次在硬质地层采用矩形顶管施工的项目。

亮点五 四成渣土实现了再利用

在施工现场引进盾构泥水分离设备,将盾构渣土分离成碎石、砂、干化泥饼和滤液水,设备将盾构渣土中50%-60%的水分降低到10%-15%,水、沙石等材质再利用率达40%-50%,此设备的应用可消除渣土运输、堆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解决了渣土外运对项目施工进度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效益。

亮点六 月进尺突破900米大关刷新“青岛新速度”

2021年10月,4号线03工区TBM掘进月进尺突破900米大关,达到923.95米,是继同年5月TBM单月掘进突破800米后,再一次刷新青岛地铁TBM单月进尺新纪录,江泰区间首次实现同区间双线同日贯通。

亮点七 刷新质量通病防治新纪录

4号线围护结构首次应用地下连续墙,开挖后基本无渗漏水,大幅降低富水砂层深基坑施工风险。同时,护盾式TBM衬砌管片新增仰拱支撑组件,可以有效减小TBM施工时管片拼装完成脱出盾尾后产生的下沉以及管片错台和渗漏水情况,将管片错台合格率从60%提升到98%,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机电设备方面

(一)轨通

地铁4号线轨道工程自2021年7月开工以来,地铁建设者克服工程复杂之最,打造青岛模式,创造青岛速度,实现创新突破,推动地铁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工艺复杂之最,打造轨道上的“青岛模式”

地铁4号线贯穿新老城区,沿线学校、医院、居民区众多,工程条件极为复杂。为此,4号线结合沿线地质条件,采用了钢弹簧浮置板道床、减振垫浮置板道床、梯形轨枕道床、多等级减振道床、中等减振道床、普通道床等6种形式道床,其类型多样、形式复杂、工序转换频繁,创青岛地铁道床工艺形式复杂之最。

二、建设投入之最,打造轨道上的“青岛攻势”

4号线轨道工程施工作业面不连续、施工场地狭小、交叉施工多,在原有4座铺轨基地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民会堂站、劲松七路站、董家下庄站、南宅科站、沙子口站等5个散铺基地,全面加大机械设备和人力投入,多点多面同步铺轨。高峰期同时开工20多个作业面,大型机械设备投入百余台,施工人数达到1500余人,实现青岛地铁轨道施工人机投入之最。

三、施工工效之最,创造轨道上的“青岛效率”

针对地铁4号线道床型式多样、工序繁杂等特点,建设者们在铺轨过程中,通过优化施工组织,调配优质资源,采取机铺、散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升经验丰富的铺轨劳务人员占比强化施工效率,增加单个作业面铺轨工装提高周转使用率,同时安排专人盯控物资供应和检修设备,确保物料、设备双保险,保障施工作业的连续性,实现全线铺轨压茬推进。

四、技术创新之最,打造轨道上的“青岛品质”

地铁4号线轨道施工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创新应用,推动了工程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应用多等级减振预制道床,二是创新应用新型网孔式高阻尼弹性垫板。三是应用轨行区智慧调度系统。四是应用智慧平板车。五是移动式电流感应钢轨正火设备的应用。

(二)供电、通讯“双通”

5月30日,这条被称为青岛轨道交通线网“金腰带”的线路迎来重大进展——地铁4号线供电、通信“双通”,这是青岛地铁首次实现供电、通信同步“双通”。

亮点一:创纪录——青岛地铁首次同步实现“双通”

青岛地铁4号线是山东省2022年重大项目之一,在青岛市轨道交通线网中起到“穿线成网”的重要作用,是贯穿市区的东西向“金腰带”,已于3月10日实现全线洞通、4月28日实现全线轨通。为实现4号线高质量开通,青岛地铁集团在高效推进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实现新突破,创造新纪录,打造新标杆。

亮点二:出新招——安装调试齐头并进“抢”出时间

新突破、新纪录的背后,是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智慧和日夜奋战的汗水,“抢”出了施工时间,又一次刷新了“青岛速度”。为确保工期节点,供电、通信系统紧盯前序作业面,提前将设备吊运至设备房区域,在设备房砌筑完成后第一时间组织房内设备安装工作,极大提高了施工工效。建设高峰期关键设备总量达3500余台,主干线缆总量超过1000公里,高峰时段全线50余个班组同时作业,现场施工人数超1500人,设备安装阶段人员、机械量投入创青岛地铁之最。

亮点三:开先河——五大创新应用推动高质量建设

地铁4号线供电、通信系统在青岛地铁内采取多种创新应用,推动工程高质量建设。首次采用供电智能运维系统。首次在供电接触轨上运用故障自动定位功能。首次采用更节能高效的SCB12型配电变压器。首次采用无轨测量定位技术。率先试点应用模块化封堵。

截至目前,4号线开始试运行,正在开展运营筹备等工作,力争年内通车。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