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大省”山东,正加速迈向“制造强省”。
近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下称《行动计划》),力争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30%左右,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建成先进制造业强省。
《行动计划》部署了“345”的推进思路,即“破三难、优四产、促五化”。“破三难”,即加快破解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要素偏紧难题;“优四产”,即以更大力度转调优化低效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五化”,即全力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生态化发展。
这是继8月29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会议之后,时隔两个多月,山东再次顶格部署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
山东是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省份,产业实力雄厚,综合配套能力国内领先。全部工业增加值2.72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超2.3万亿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数量居全国前列……制造业成为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央赋予山东“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的重要定位。实现“走在前、开新局”,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制造业首先要强。
当前,山东制造业正处在“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阶段,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势在必行。这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抢抓重大机遇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跨越发展的战略任务。
作为山东经济龙头、制造业名城,青岛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在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征程中,青岛责任重大、大有可为。《行动计划》亦多次点到青岛,赋予一系列重任。
01
牢牢抓住这个“定盘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制造强国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作出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明确指出“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山东在全国工业和制造业版图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名副其实的工业大省和制造业大省。
近年来,山东立足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定盘星”,以“十强产业”为主战场,努力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制造强省建设结出丰硕果实。
这十年,山东工业规模持续壮大,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截至2021年,山东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规模分别达到2.72万亿元、10.9万亿元。产业体系优势更加凸显,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526个,超过100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是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形成了具有较强优势的制造业生态链。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实体经济是强省建设的重中之重。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要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壮大“十强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8月29日召开的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工作会议指出,制造业是山东经济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制造业首先要强,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势在必行。要牢牢抓住制造业这个“定盘星”,以更自觉的担当、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举措,扎实做好制造业发展工作。
此次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先进制造业强省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是进一步落地落实,旨在加快发展新动能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02
“青岛制造”重塑优势
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上,山东是典型;在山东制造业版图上,青岛是典型。
制造业始终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青岛拥有门类齐全、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41个行业大类中的39个,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辉煌,诞生了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依旧华丽绽放的“五朵金花”。
与全国、全省一样,青岛制造业也曾面临“成长的烦恼”,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任务艰巨。
近年来,青岛制造直面问题挑战,积极顺应趋势潮流,打破路径依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制造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在顶层设计上,青岛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
时隔十年,制造业再次出现在青岛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指标中,提出“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7%”。
青岛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2608.4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884.1亿元,年均增长6.3%。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7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迅速起势,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四新”经济、海洋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均突破30%,高新技术企业达5554家,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位列全国第10,进入第一梯队;三度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诸多证据表明,青岛制造业优势正在重塑。
但同时也应看到,青岛制造业发展仍然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攻坚突破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依然存在基础地位不牢、迭代升级不快、内生动力不足、集聚效应不强、要素利用效率不高、产业链竞争力和供应链稳定性亟待提升等问题。
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日趋激烈的区域产业竞争中率先突围,成为青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制造业首先要强。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突出四个发展导向,其中,突出“引领型”发展导向,就是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03
“345”中的“青岛作为”
山东制造迭代的方向明确,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的路径划定。
《行动计划》提出,坚持“破三难、优四产、促五化”的“345”推进思路,这是山东立足当前实际、着眼未来长远发展逐步形成的。
“3”就是“破三难”。这是从问题导向的角度来说的,坚持制造业发展的问题在哪里,工作就重点向哪里发力,着力破解创新能力偏弱、产业结构偏重、资源要素偏紧这三个现实难题。
“4”就是“优四产”。这是从工作内涵的角度来说的,明确发展先进制造业应该发展什么,就是要以更大力度转调优化低效产能、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5”就是“促五化”。这是从具体方法的角度来说的,明确应该坚持什么路径、采取什么措施、达到什么目标,就是要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提升、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服务化延伸、生态化集聚。
“345”的推进思路也为青岛打造制造强市指明了方向。尤其是,《行动计划》对“促五化”的详细部署,为青岛制造迭代明确了路径。
高端化提升,主要从增强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塑强产业人才队伍三个方面发力。
高不高端,关键看产业的“含金量”。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是产业发展最重要、最持久的内生力。青岛制造要重塑优势,必须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产业创新策源力。
资源永远是稀缺的,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制造业转型,首先要调结构。高端化提升,重中之重是提升产业结构层次。《行动计划》围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积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三个方面,描绘了山东未来的“产业地图”。青岛要对标对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好优势特色,融入全省“产业地图”。
智能化改造,主要从建强新型基础设施、深化数字赋能增效、优化提升数字产业三个方面发力。明确提出,积极发挥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集聚辐射效应,支持青岛软件名城建设。
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制造业升级的必然路径,也是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的有效途径。青岛顺应这一趋势,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智能化改造取得明显成效,在全省智能化改造中要发挥好核心引领作用。
绿色化转型,主要从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进节能降碳、提高单位产出效益三个方面发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工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全国总体消费量65%左右,是节能降碳的主要领域之一,必将给工业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新的创新动力。青岛制造业绿色化转型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还需要在着眼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高质量建设绿色工厂、持续打造绿色工业园区、加快建立绿色供应链等方面发力。
服务化延伸,主要从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共建共享“好品山东”品牌三个方面发力。
服务型制造引发了一系列生产方式和组织体系的变革,有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202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名单,青岛与无锡、杭州、成都、宁波等城市一同入选综合类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青岛要用好国家政策红利,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
生态化集聚,主要从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全力做强产业链条、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打造产业园区、畅通产业经济循环五个方面发力。
制造业生态化集聚式发展是大势所趋。青岛集聚形成了一批产业生态体系完整、区域根植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全省制造业集群版图上有着较高的辨识度。当前,要着力打造24条重点产业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倍增计划”,加强产业链配套,做好延链补链强链文章,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蓝图已经绘就。山东制造正迈上新的迭代之旅,青岛制造亦迎来新的机遇。要顺应趋势,抓住机遇,重塑优势,让“青岛制造”的城市名片持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城市筑梦未来夯实基座。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