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科技创新 青岛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全球创新指数2022》报告出炉

2022-09-27 11:00 来源:青岛晚报
分享到:

创新引领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座城市的前途和命运。最近,作为联合国下属组织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全球创新指数2022》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报告,研究分析了全球科技活动最密集的地区。中国有21个科技集群进入百强榜单,其中,青岛排名全国第9位、全球第34位。

image.png

在这样一份榜单上进入“第一梯队”,不仅是对青岛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认可,也代表着青岛在全球科创赛道中有了新的定位。全球第34名的成绩也在提醒青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科技创新资源战略布局深度重构的当下,锚定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就更应该在全球坐标系中审视自己,努力扬长补短,面向全球开放,整合创新资源,才能进一步在世界舞台上有新作为。

成绩:

科技创新进入全球“第一梯队”

据介绍,全球创新指数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康奈尔大学、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共同创立,每年对全球约130个国家和经济体的顶层创新能力进行排名,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创新创造的风向标,也是各国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备受世界关注。

该榜单以专业、庞大、细致的指标进行衡量,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榜能直观反映全球科创水准,准确率达96%。例如,美国的顶尖集群是圣何塞-旧金山、波士顿-剑桥和纽约市,而欧洲的顶尖集群则是巴黎、伦敦和科隆。就是在这样一份全球关注的榜单中,中国正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新引擎”。

2022年,中国共有21个城市科技集群进入全球前100名,分别为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武汉、西安、成都、青岛、天津、长沙、重庆、合肥、哈尔滨、济南、长春、沈阳、大连、郑州、厦门、兰州。

第34名,这是青岛在全球“科技集群”排名中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与前一年相比,青岛今年排名上升了19个位次,是上榜的中国城市中上升最快的。自2019年以来,青岛在该项排名中实现“三级跳”,连续跃升11、16、19个位次,排名从全球第80位跃升至第34位。

其实,近年来,在国内多项有关科技创新的排行榜中,青岛已是“第一梯队”中的“常客”,比如,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青岛在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10位;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中,青岛科技创新引领力排名全国第10位;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城市创新创业生态指数研究报告》中,青岛列全国双创领跑型城市第10位;上海市经济信息中心发布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评估报告2022》中,青岛位列全球第89位………在各大城市你追我赶的“排位赛”中,青岛奋楫笃行,交出一份份亮眼的成绩单。

回首:

青岛亮眼成绩“有迹可循”

回看青岛这五年,科技人才支撑不断增强:在青两院院士达到66人,其中住青院士36人,聘任院士3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2人,海外聘任院士5人;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3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6家;40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科技领军企业,居全省首位;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21家,占全省1/4;推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建成涵盖近1400个高端项目的国际技术成果库。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实现,离不开战略科技力量的强化和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这些年来,青岛瞄准源头创新,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积极打造重大科研平台,大力集聚全球高端科研人才,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2021年,青岛推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建成超算升级项目,获批山东省智慧海洋大数据平台。支持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实行“事业+公司”双轨运行模式,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实现高速磁浮领域重大突破。获批共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打造耐盐碱水稻产业化创新平台。获批科技部中国—沙特石油能源“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开展能源领域跨国科技协同攻关。推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技术转移中心,建成涵盖近1400个高端项目的国际技术成果库。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21家,占全省四分之一。

出台产业领军人才(团队)管理办法,印发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管理办法,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便利化改革,青岛不断增强高端科研人才支撑。在“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青岛已经连续十次入列榜单十强。

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战略性力量。五年来,青岛努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大力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推动“青岛创造”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跃升。

未来:

放大坐标走出“青岛模式”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仅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例,青岛的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但和其他城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在榜单上居于青岛之前的南京、武汉、成都早在2020年就已实现高企数量突破6000家;榜单上位居青岛之后的天津和苏州,2020年的高企数量已经分别达到7420家和9772家。

当然,青岛科技创新的长板也很突出,特别是在涉海科研领域,在全国具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在海洋复杂巨系统科学计算、大洋科考研究、海洋药物开发、海洋装备与技术研发、海洋同位素分析测试、蓝色生命探测解码等基础及前沿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近年来,青岛多举措培育壮大科技企业队伍,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国家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6300家;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流程,建立申报受理常态化机制,高企总数突破5500家;深化高企上市培育行动,上市高企总数达36家,上市入库培育企业80家,更多科技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做大做强。

在重点科技项目方面,我市引进一汽解放(青岛)商用车研究院,打造“中国第一、世界一流”的商用车研发中心;推动高端轴承青岛示范基地项目签约落地西海岸新区;引进国际领先医药健康领域产业孵化平台——中关村医学工程转化中心,在青建设“分中心”暨“中关村医学产业园”等。

在深化科技管理改革方面,我市获批科技部科技监督评估和诚信管理改革试点,是全国唯一获批该试点的副省级城市。创业黑马独角兽加速基地累计引进注册企业80家;海创汇在青建立7个加速器,加速项目346个,总估值达1600亿元,孵化培育上市公司2家、“独角兽”3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观海新闻/青岛晚报 记者 薛飞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