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业变革的时代语境下,实体经济的振兴发展,关乎城市能级的跃迁、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坚定不移抓实体经济,成为青岛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比较优势的战略选择。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青岛把“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摆在十项重点工作的首位,树立了把实体经济作为发展经济着力点的鲜明导向。4月27日,青岛召开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对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进行总部署,吹响了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的冲锋号。定了就干、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眼下,青岛全市上下加压奋进、真抓实干,向着实体经济进阶发展全力冲刺。
本报今起开设专栏,解读青岛振兴发展实体经济的路径打法,报道青岛推进“7+10+7”的24条重点产业链发展的新动向,记录推动城市产业能级跃升中的典型做法,讲述这座城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故事。
吹响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号角的青岛,正在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劲头,撬动一场深刻的城市产业变革。
这将是一场关乎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深刻变革。
在这场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之战中,青岛以产业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为开展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谋篇布局,以更长远的目光和更高远的站位,规划兼具城市底蕴禀赋和发展动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的深度调整,以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打造中塑造城市新的竞争力。
一直以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都是青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踏上发展新征程的青岛,锚定的不仅是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增量崛起,还将抢抓时代机遇,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中撬动存量变革,再塑青岛发展新优势。
一场深刻的产业结构之变
时代在变革中前行。以未来为基点考量一座城市的发展棋局,青岛选择用符合时代发展的产业思维,构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放眼全球产业舞台,一场竞争范式的深刻调整正在发生,以往的产品竞争、个体竞争正在升级为产业链群和产业生态之间的竞争,分工深化、协同互补、链条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夯实实体经济的根基,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在这一关键时刻强力聚焦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青岛深知,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比较优势,必须构建综合实力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用一场结结实实的产业结构变革,在增量崛起和存量变革之中,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积势蓄能。
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左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9%,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1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作为这场城市产业变革的行动纲领,《青岛市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选取的一系列指标体系,凸显了这座城市的产业发展取向。
制造业是青岛过去赢得辉煌的支柱,也是未来写就新辉煌的基础。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全面与实体经济融合的背景下,青岛必须重新衡量制造业与服务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重新定义这座城市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和动力机制,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产城功能不协调等现实问题。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青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找准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结合点、联结点和发力点,在关键处落子布局,规划了七大优势产业链、十大新兴产业链、七大现代服务产业链“7+10+7”的24条重点产业链组成的现代产业体系,向先进制造业要增量,以数字化和融合发展撬动存量变革,推动青岛的实体经济在数字牵引、跨界融合、前沿突破、未来布局等方面占据发展主导权,进而不断创造发展的新优势。
向先进制造业要增量
没有高质量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对青岛而言,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产业增量崛起的支撑。
向先进制造业要增量,在先进制造业培育中塑造青岛的未来比较优势,青岛需要梯次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既要推出足以走向全球舞台中央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也要培育站在技术发展前沿的强势新兴产业链。
先进制造业集群不仅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产业高端要素集聚的磁石。坐拥家电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青岛为代表的山东半岛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全国家电三大基地之一。与此同时,青岛也拥有行业首个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生产的高速动车组占国内份额的55%。作为领衔青岛七大优势产业的两个产业链,已经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优胜者的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是青岛冲击制造业“世界冠军”的“种子选手”。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超前谋划、前瞻部署是必然选择。在新兴产业上,青岛依据制造业的禀赋加速布局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正在重点突破、跨代赶超。近年来,青岛在这些赛道上加速抢跑,为下一步的蓄势崛起奠定了基础。在集成电路和新型显示领域,芯恩、京东方、融合光电等重头项目的加速建设,带动了中南高科、福建万达等配套项目加速集聚;在虚拟现实领域,规划方案明晰的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将聚焦硬件配套、终端设备、内容制造等关键细分领域谋划全产业链发展,崛起蓬勃的未来产业生态;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等头部企业在青岛落地融入城市应用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速建设。
无论是优势产业还是新兴产业,要想真正实现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的突破发展,都离不开系统思维的布局和推进机制的保障。为此,青岛推出由市级领导同志担任“链长”的重点产业链“链长制”、遴选了首批47家先进制造业链主企业。发挥“链长”和“链主”的双重作用,青岛将通过绘制产业链全景图谱,清单式梳理区域布局、重点企业、支撑项目、关键技术、要素短板和招商目标;通过实施产业链“链主”和骨干企业倍增计划,支持其发挥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向产业链导入优质资源,推动中小企业卡位入链。
在先进制造业的增量崛起中,青岛将推进优势产业强链、新兴产业建链、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定义城市的未来。
以“数字”“融合”撬动存量变革
新动能的澎湃,不仅来自新兴产业,也可以来自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所蕴含的市场,在数字经济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催化下,同样可以迸发新活力,构成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存量变革的来源。
对于任何一座城市而言,撬动产业变革、推动产业发展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发展数字经济是必答题,以数字化撬动产业存量变革是必选项。
洞察时代先机的青岛,早已把工业互联网发展和数字化赋能作为传统产业提升的“利器”。在这座“工赋之城”,工业技改投资近五年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其中,2021年增长29.7%,位居全省首位;累计示范培育17个工业互联网平台、52家智能工厂、496个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上云用云”企业3万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数达到93.4,居全省首位;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累计发布的40个“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青岛入选4个、占比高达10%;海尔、青啤入选全球“灯塔工厂”,卡奥斯连续三年蝉联全国“双跨”平台之首,获评“工赋强国奖”,“工赋青岛”模式已在多地成功复制。
将“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升级为城市品牌,遴选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为相应行业企业搭建精准的免费“挂号”问诊平台……在新一轮的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中,青岛将在全新语境下书写工业互联网赋能百业、应用落地的新故事。青岛进一步提升数字赋能的力度,构建“一超多专”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培育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平台,以更大气力鼓励技改项目、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的实施落地,带动城市产业实现数字化蝶变。
实现智造强市,撬动存量变革,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也是必由之径。随着经济服务化趋势不断深化,“两业”融合正在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变革,为新业态、新模式的诞生提供孵化机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附加值提升。
在“两业”融合的推动下,青岛企业正在实现由传统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华丽转身”。作为全国“两业”融合示范企业,海尔在智慧家庭、大健康、场景物流等多个赛道打造融合发展的物联网生态。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为深圳前海HOP天地项目提供方案设计、安装调试以及后期运维服务三位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系统方案增值部分占项目总体造价的30%。特锐德在电力装备先进制造基础上,开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充电、新能源微网业务,构建起亿辆电动汽车的储能网,通过AI计算实现能源的削峰填谷。
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中将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摆在重要位置的青岛,“赋能”、“融合”将成为青岛存量变革的“关键词”,这将推动先进制造业成果更为广泛和更加深入地融入城市场景,也将带来城市产业结构的深度变革,带来城市服务能级的大幅提升,带来产城功能发展的巨大想象空间。
以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青岛将在城市产业结构之变中深挖产业生态潜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这座城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天地正在打开。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