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青岛: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2022-04-24 10:51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面对波澜壮阔的产业变革时代,面向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青岛最核心的战略取向就是加速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进而不断筑牢实体经济根基。

惟有如此,青岛才能不断强化战略优势,不断进位争先。

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青岛,在明确今后五年全市上下全力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时,首当其冲的就是:筑牢实体经济根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image.png

踏上新的起点,青岛正以更高立意、更长远的眼光谋划着这座城市面向未来的产业图景。

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崭新未来。

一个制造业比较优势愈加凸显的未来,一个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未来,一个新兴产业引领、数字经济赋能的未来,一个企业作为主体与城市携手共舞的未来……

制造优先

这是一座被制造业定义的城市。

回溯青岛的发展进程,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一直以来都是塑造这座城市竞争优势和产业能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眼下,青岛要想踏上产业升级的风口、实现“青岛制造”乃至城市产业能级的进一步跃迁,新一轮产业格局重构“窗口期”不容错过。

近年来,面对扑面而来的产业变革时代大潮,“青岛制造”在“重构”中不断爬坡过坎。2021年青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5.9%,增加0.9%,实现近年来首次提升;青岛跃居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七位,重回全国“第一方阵”;三度获评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与此同时不容忽视的是,新的上扬曲线的开启,并不意味着青岛制造业面临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青岛深知,传统产业占比较大、优势下降,新兴产业增长较慢、比重偏低,工业增量拉动不足、后劲不强等,已成为制约城市未来产业能级跃升的突出瓶颈。

在新增长周期关键节点上,青岛将“制造业”放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中的优先位置,就是要发力塑造“青岛制造”的新优势,以更具引领性、创新性、突破性的产业体系占据发展主导权,实现到2026年制造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

为此,青岛坚持实业立市、制造强市,立足青岛制造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突出产业增量崛起与存量变革并举,全面梳理、谋划了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高端化工、海洋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这七大优势产业,曾助力“青岛制造”一再书写传奇。做强优势产业,青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力,着力提升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优势产业规模突破1万亿元。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精密仪器仪表、通用航空、氢能与储能这十大新兴产业,凝聚着青岛近年来的战略布局。做大新兴产业,青岛将实施重点突破、跨代赶超,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和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青岛还将发力基因技术、未来网络、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海洋物联网等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抢占发展制高点。

“突破”、“赶超”、“抢占”,青岛对制造业未来的迫切期待洋溢在党代会报告的这些表述中,青岛力图在推动传统产业的蝶变和新兴产业的布局中,谋篇布局一个更具竞争力的产业未来。

“两业融合”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构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需要一批供应链稳定、要素链完备、创新链活跃、“根植性”和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而这,离不开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纵观全球,任何一座高能级城市,都具备高能级的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发展质量越高,城市对要素集聚的能力就越强。通过“制造+服务”激活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更是可以让城市进一步提高和优化产品、服务供给的质量和结构,持续提升城市产业发展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位置和竞争力。这也让“两业融合”成为城市竞相布局的领域。

青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雄厚,“两业融合”场景丰富,为探索“两业融合”经验提供了天然“试验场”。2021年青岛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48.1%,同比增长6.1%;其中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826.7亿元,同比增长11.4%,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6.1%,孵化了城阳区、海尔集团等全国“两业融合”试点区域和企业,为下一步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两业融合”往深处探索、往宽度拓展、往精度延伸奠定了优势和基础。

塑造“青岛服务”新优势,青岛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经济中心,提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会展等产业,实现先进制造与生产服务互促共进。

同时,青岛还着力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重点培育文化、旅游等产业,更好满足居民生活新需求。充分发挥消费转型升级对服务业的拉动作用,升级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壮大时尚服务消费,打造一批地标性商圈和高品质步行街,建设中日韩消费专区,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更高能级的城市服务能力,不仅意味着对产业更强大的赋能能力,也意味着对人才更强劲的吸引力。这都将加码青岛的城市竞争力。

数字牵引

数字经济是全球要素资源重组、经济结构重塑、竞争格局改变的关键力量。在数字产业的全球变革浪潮中,如何准确地把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演化规律,使其能为实体经济竞争力重构提供强大动能,是每一座城市正在探索实践中试图回答的时代课题。

把握时代大势的青岛,在近年来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着力推动“青岛制造”向“青岛智造”转变,抓住产业互联网演进的窗口期,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不断蓄积新动能。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青岛2020年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全国第15位,位居全省第一,跻身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工赋青岛”行动中,卡奥斯平台链接企业达到88万家,26个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投入运行,推动青岛制造业“更上层楼”;作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在青岛,创新奇智、极视角、以萨技术等头部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服务商加速成长,成为城市数字经济的创新力量。

在数字经济赛道上全力奔跑的青岛,把数字牵引作为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提出推动数字经济蓄势崛起,到2026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2%左右。在加快数字产业化上,青岛将突破发展传感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引领性产业,推进5G规模化应用,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加快产业数字化,青岛将深入实施“工赋青岛”行动,每年数字化改造1000家企业,建设一批标杆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灯塔工厂、智慧园区,引领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青岛还将构筑“千兆宽带”“万物互联”“E级算力”等智慧城市新底座。

推动数字经济进阶,青岛还将“工赋青岛·智造强市”升级为城市品牌。这将在这座城市掀起一场范围更大、程度更深的数字化变革,打造一张优势凸显的“城市新名片”。

企业主体

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企业主体”的这一地位在青岛被反复强调。

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中,青岛把身在其中的企业与城市的关系置于一个全新的、更高的维度予以强调。于青岛而言,没有现代产业体系的牵引,城市跃迁就会失去方向,而没有领军企业的领跑,城市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就会缺乏核心支撑。

于是,青岛进一步明确,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企业是主体、项目是关键、园区是载体、政策是保障。这将构建一个产业加速发展的闭环体系。

坚持企业带动,青岛提出实施重点企业倍增工程、中小企业育苗工程、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行动。这既是梯队的培育,也是集群的打造。可以想见,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一大批优秀中小企业都将在青岛这片产业热土中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坚持项目驱动,青岛要以项目为牵引,通过招商体制、招商模式的创新,吸引更多优势资源向城市的集聚。在推动项目落地上,青岛谋定快动,要加快推进总投资4137亿元的227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滚动实施500个重点技改项目。加快虚拟现实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实现京东方物联网显示器件生产基地、融合光电显示新材料等项目竣工投产,促进芯恩集成电路等项目达产增效;加快轨道交通关键装备产业园、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奇瑞汽车生产基地整车下线……一个个龙头项目的落地将为城市带来一批新的企业、创造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

坚持园区牵动,青岛提出要实施园区整合提升,引导各功能区聚焦主导产业,做大规模、做出特色,打造专业化园区。这也意味着城市产业布局进一步重构、产业生态的进一步丰富。为了实现优化调整,青岛提出建立以“亩产效益”为核心的综合评价体系等举措,提高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坚持政策促动,青岛提出实施关键细分领域突破与全产业链发展并举,推行“链长制”,健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政策体系。在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中,青岛正在推动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变,以更精准的破局举措助力城市现代产业“强筋健体”。

制造优先、“两业融合”、数字牵引、企业主体,在这些力量的坚实支撑之下,青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现代产业先行城市的步伐将日益铿锵。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