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助力小微企业项目落地 青岛市首创“打捆审批”新模式

2021-10-13 17:17
分享到:

近日,在青岛市即墨区龙山产业园的青岛鑫怡发置业有限公司园区内,9家从事汽车配件加工、机械加工的小微企业项目一次性完成了环评审批,目前已有8家投入生产。据了解,该园区是青岛市环评“打捆审批”的首个试点项目,园区负责人介绍,正是有了这一试点政策,让园区项目集体提前1个月就完成了所有的审批流程,真是既“减负”又提速。

image.png

为进一步实施流程再造,助力小微企业项目落地,青岛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广泛的调研和试点,探索使用“打捆”的模式进行小微企业环评审批。所谓打捆审批,就是园区(或工业楼宇)内引进建设同类型或相近类型建设项目时,可由园区管理部门(或工业楼宇建设单位)打捆编制一个环评文件,并作为打捆项目的环评手续代办主体,向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申请环评打捆审批,生态环境部门出具统一的环评批复。

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环评处副处长曲晓燕介绍,部分小微企业规模小、人员少、工艺流程简单,往往对环境影响较小、环保能力相对薄弱。此类项目环评审批中经常出现同一园区、同一类型、同时提报、需分别办理等情况,不仅重复审批流程,还为园区整体项目落地延长了时间。即墨区龙山产业园的青岛鑫怡发置业有限公司园区就遇到了这个问题,园区内引进的9家小微企业准备办理环保审批手续。9个建设项目主要从事汽车配件加工、机械加工工艺。按照以往的审批方式,从环评文件编制、受理到完成需要经过9次审批,累计需要花费3个多月的时间。

在了解这一情况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以该园区为试点,实行“打捆审批”,只需园区牵头集中编制1份环评报告、办理1次审批,从编制到审批,原本需要3个月的时间,实际用了2个月就完成了,而9个项目编制1份环评报告也大大节省了编制费用。企业负责人表示,采用环评打捆审批的方式,可以避免企业每新上一个项目需要开展一次环评审批。这种新模式让企业尝到了甜头,极大减轻了企业负担,让项目可以提前1个月落地。

在首个试点项目初显成效后,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趁热打铁”,根据相关工作部署对“同一园区内同一类型的小微企业项目可以实行环评打捆审批”的工作指导意见,认真研究实施细则,于近日制定印发《青岛市小微企业打捆环评审批改革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明确,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类项目,各项目溶剂型涂料使用量在打捆后的总和应小于10吨/年。打捆环评审批由园区管理部门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申请,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强制要求开展打捆环评审批。园区管理部门(或工业楼宇建设单位)应统一建设标准厂房,排污单位可以委托园区管理部门(或工业楼宇建设单位)运营其环境保护设施或者实施污染治理,园区管理部门(或工业楼宇建设单位)承担相应的生态环境责任。委托运营不免除排污单位的责任。

曲晓燕介绍,“企业对打捆审批十分支持,随着《方案》实施,更是感受到了企业的热情,有不少园区希望参与到改革试点中来。”据悉,青岛市生态环境局目前选取了青岛怡发龙山产业园、城阳区防务装备产业园、城阳区开投产业园、中南高科胶州智造产业园、同和亿达未来智能动力谷、万洋众创城一期等6个园区推进“打捆审批”改革试点工作。后续也将结合改革实施情况,继续分批次发布试点园区名单。

下一步,青岛市生态环境局还将以环评“打捆审批”作为一项举措,全面开展优化小微企业项目环评审批服务,做好试点审批的跟踪回访,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切实为小微企业减负,助力项目快引进、早落地、早投产。同时,将加强对环评单位的监管力度,加大环评责任溯源和追究,倒逼环评中介机构重视报告编制时效和质量,让“打捆审批”真正成为小微企业项目落地的“加速器”,为优化青岛市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动力”。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