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 李慧诗、高方华报道:梅州,地处粤东北,是闽粤赣边区域中心,逾500多万客家人聚居在这里,被誉为“世界客都”。千年古邑梅州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之一,素以“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美名远播海内外。
由于客家文化的滋养,梅州这片热土人文蔚起,不仅孕育了开国元勋之一叶剑英元帅,而且在公安、政法领域同样也英才辈出:近现代“中国警察之父”黄遵宪、首位客籍公安部长刘复之等政法领域先贤均由此走出。为此,4月24日,“勇于担当·开放合作——全国重点网媒广东行暨广东高质量发展深调研”采访调研团在梅州探访这些客家先贤的足迹,感受这些客家先贤凝聚的精神文化力量。考察梅州公安文化强警,将客家文化与公安政治工作、平安建设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
中国客家博物馆、黄遵宪故居:
近代“中国警察之父”由此走出
首先,调研团走进中国客家博物馆,感受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其中,走进客家文化主馆,引入眼帘的是《客家人》主题展览,跟随博物馆解说员的脚步,调研团先后参观了“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只见各部分展陈通过图、文、实物、模型、声光电等方式展现汉族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对客家文化的故事,博物馆的展陈,调研团成员纷纷表示称赞。“在客家博物馆偶遇一群戴着小黄帽的幼儿园孩子们,他们在馆内静静地听,细细地看,让我很震撼,红色教育,客家文化的传承从娃娃抓起,梅州有未来!”广东警官学院教授,治安系治安学科带头人叶氢如是说。
调研团在中国客家博物馆观看客家传统民居模型(摄影:高方华)
目之所及,在博物馆周边,独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历史建筑在博物馆星罗棋布。近年来,梅州市有意识地保护、挖掘、利用这一系列古建筑讲好客家先贤的故事。在客家博物馆周边,黄遵宪纪念馆、学校长馆、将军馆、华侨馆、梅州名人廉吏馆等陆续开馆,与主馆《客家人》、《梅州史话》主题陈列构成互补关系,形成了客家文化整体性生态博物馆网络。
调研团参观中国客家博物馆(摄影:高方华)
随后,调研团来到附近的黄遵宪故居参观。黄遵宪故居是一座古朴的客家民居,走进故居大门,穿过院落,岁月浮沉的痕迹映入眼帘。一代变法先驱,近现代“中国警察之父”黄遵宪正是由此走出,走往时代的舞台。故居内院,设有黄遵宪生平展览,展览以时间线的形式,通过“南来远过一千年”“书在肩挑剑在囊”“待我扶桑濯足来”“东西南北转蓬身”“吹我犯斗星槎回”“万国强由变法通”“风雨鸡鸣守一庐”等篇章,呈现了他风云的一生。
调研团参观黄遵宪故居(摄影:高方华)
据相关资料显示,黄遵宪祖籍地为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城区下市角),是晚清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历任驻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兼马六甲总领事等职。戊戌变法期间,他在署任湖南按察使期间,引领风气之先,向巡抚陈宝箴建议设立湖南保卫局。此后,他将草拟的《保卫局章程》刊登在《湘报》上,得到维新派的大力赞扬和开明官绅的赞同。黄遵宪早年书中著述就有论及警察职务之语:“在保护人民:一去民害、二卫民生、三检非违、四索犯罪……”学界认为,黄遵宪首创了中国警政,湖南保卫局是中国警察的前身,首开中国近代警察史的先河。故黄遵宪在学界被公认为近现代中国警察之父。
刘复之故居
首位客籍公安部长刘复之在此成长
随后,调研团走进首位客籍公安部长刘复之的故居参观。其故居“七贤居”位于梅江区三角镇约亭岗。记者可见,故居保存状况较好,是典型的客家古民居,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故居,梅州市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全国公安文联警事文物收藏专委会理事罗雄向记者讲解故居各处细节中呈现的客家民居的风情,其中,他提到,“七贤居”名字的来历,“所谓的七贤居,指的是屋主刘琳球喜得七位贤子,而院内的《七贤居碑记》正是刘复之所立。
罗雄警官向媒体记者介绍故居情况(摄影:高方华)
“刘复之曾先后担任公安部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是我国政法战线的杰出领导人”罗雄介绍道。据相关资料显示,刘复之在革命期间后任朱德、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秘书,随军转战太行山、冀南平原和晋察冀地区,历经艰险,圆满完成了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刘复之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等职务。期间,他参与公安部重要文件起草、审改,创办《公安建设》刊物,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刘复之任公安部部长、党组书记。在公安部工作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组织开展为期3年的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斗争,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梅州市公安局致力做好做亮“红色工程”,推动刘复之故居陈列馆的建设。刘复之故居陈列馆的筹建,是梅州市充分运用红色文化涵养公安队伍初心和使命的有力举措,对锻造“四个铁一般”的客都红色警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目前我们正积极为刘复之故居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罗雄介绍道。他进一步指出,梅州公安正通过刘复之后人、文献档案馆等多种渠道,搜集刘复之生平的史料,并计划通过实物、图片、文字说明、声光影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设置展览,充分展示刘复之同志的生平事迹和奉献一生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和优良作风。在未来,梅州公安将结合市内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将刘复之故居打造为融合客家文化和红色精神于一体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叶剑英纪念园:
开国元勋精神光耀梅县
随后,调研团来到叶剑英纪念园,这里是游客到梅州感受红色文化的必去之处,在叶剑英纪念园,记者看到游客驻足瞻仰叶帅铜像,拍照留念,展馆内,游人如织,游客认真浏览各个展柜,通过图片、实物,了解叶帅的丰功伟绩。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在叶剑英纪念馆内,一副题字引起了调研团的注意。那是毛泽东对叶剑英多次的高度评价。1964年,陈毅将毛泽东的这句话题赠叶剑英。
叶剑英是从梅县走出的开国元勋,少年时求学于梅县三堡学堂、东山中学等。在家乡的二十年的时光深受客家文化滋养,叶剑英极具家国情怀。他后来成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军队重要领导职务,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
调研团在叶剑英纪念馆合影(摄影:高方华)
而鲜有人知道的是,这位从梅州走出的开国元勋,在新中国的最初岁月曾制定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公安消防规章。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国民党政府的土崩瓦解,当时的北平,摊贩占道、拥堵交通和火灾问题突出。时任北平市市长的叶剑英深知,案件要有人去侦破,交通秩序要有人维护,起了火要有人救……新生的人民政权才能凝聚人心。
为此,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先后签发了《北平市人民政府管理摊贩办法》《北平市人民政府处理棚户办法》《北平市各单位严格检查防火令》《关于废除伪保甲制度建立街乡政府初步草案》等规章。同时,他简化区政权机构,改造公安派出所,迅速将各级基层政权组织建立起来。
从现存史料来看,当时由叶剑英签发的布告和防火令,是中共领导下最早的有关城市交通秩序管理的规章布告和中共解放北平后第一个以政府令的形式发布的公安消防行政规章。这些规章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使当时广大市民的交通安全和消防安全意识大大增强,也为推进建国初期全国公安消防组织建设、强化消防工作提供了思路。
卢伟良故居:
老红军精神激励后人奋进
最后,调研团走进梅县区大坪镇大坪村,穿过平整的村道,一座翻新一新的客家民居映入眼帘,这便便是卢伟良少年生活之地。
卢伟良祖籍为梅县大坪镇大坪村,他出生贫苦农家,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梅县早期的中共党员。1928~1932年间,他先后任共青团梅县委员会书记、东江团特委常委、中共广东省委交通员、大埔红色交通站站长等职。在80多年前,途径广东梅州大埔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是唯一一条未被敌人摧毁、没有发生一起泄密事故的交通线,为传递重要情报、输送重要物资、转移临时中央机关和党政军重要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时任大埔交通站站长的卢伟良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卢伟良故居(摄影:高方华)
据资料显示,卢伟良还是梅州当年为数不多与叶剑英、李坚真一道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卢伟良先后担任华南国防公路修建总指挥部干部部副部长兼处长,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期间,他始终坚守初心,勤政为民。1988年,卢伟良逝世,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郑国雄主持追悼会,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肖扬在悼词中评价说:卢伟良从事革命工作60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平易近人,为官清廉,坚持原则。始终保持一个老红军、老共产党员的光荣本色,他的崇高品德赢得了干部群众的尊敬。
据故居的负责人介绍,2019年起,梅州市陆续推进卢伟良故居的修缮工作,先后组织建筑修缮、人物生平搜集资料整理、专家论证与展览布展等工作。2020年8月27日,卢伟良故居挂牌“梅县区区级党员教育基地”并正式对外开放。据故居负责人介绍,故居开放期间,梅州公检法系统多次在此组织学习缅怀活动。这位老红军精神,在梅州这片红色热土上生生不息,激励后人奋进。
展望未来,梅州公安将继续发挥梅州客家文化、红色资源优势,挖掘全市公安警史红色闪光点,积极探索打造一批新的红色教育基地,并组织形式多样的党史、革命史学习活动,让民警铭记光辉历史,让红色基因融入每个民警的血脉,激发全警斗志,为梅州公安锻造“客都红色警队”,建设“法治之乡”“平安之乡”汇聚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