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身价百亿、拟入非遗 这碗香臭香臭的柳州螺蛳粉里藏着这些秘密

2020-12-25 10:43 来源:大众报业·海报新闻
分享到:

2020年可算是螺蛳粉大火的一年,到了年末,它又吸引了全国网友的关注——截至12月17日,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达到105.60亿元,较去年增长68.80%;同时,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中,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赫然在目。

从街边小摊到百亿身价,从地方小吃到拟入国家级非遗,这碗香臭香臭的柳州螺蛳粉如何做到?让我们来探索一下小小螺蛳粉背后的秘密。

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小小螺蛳粉产销超10000000000元

18日,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蒙启鹏表示,截至2020年12月17日,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达到105.60亿元,较去年增长68.80%,日产量最高达325万袋,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听闻这个消息,好多网友纷纷激动表示,自己也为螺蛳粉的百亿身价作出了贡献。

螺蛳粉的历史跟广西众多传统米粉比起来,只能算是“小老弟”。2015年,螺蛳粉的产销量也仅为5亿元。短短5年时间,螺蛳粉异军突起,不仅征服了柳州人的味蕾,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大受欢迎,产销量翻了20多番。从柳州的街边小吃,变成拥有100亿身价的“大富豪”,柳州螺蛳粉是怎么做到的?

其实螺蛳粉的火爆和它的“触网”经历脱不开关系——当螺蛳粉以袋装的形式出现在各大网络电商平台上,其特有的“重口味”自带流量,一波波话题热度袭来,各种评测“吃播”视频大量刷屏,“勾引”了大批网友下单品尝,用它独特的香臭香臭的实力“圈粉”。2015年柳州螺蛳粉线上电商网店日销量达6万多袋,仅过了4年,2019年日均销量已猛增至170万袋,一跃成为阿里巴巴销售排名第一的米粉类产品。

由此不难看出,电商平台是螺蛳粉风靡国内外、获得百亿身价的关键,不过螺蛳粉的大火也并不是全靠这一条“大腿”。从相关政策的支持——“十三五”期间柳州市将螺蛳粉产业定位为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到生产厂家对预包装口味的不断研发改进,使得螺蛳粉能适应全国大多数地区的饮食口味要求;再到抓好市场定位,通过网络主播在直播中试吃,不断提升其在年轻群体中的知名度——据调查显示,螺蛳粉网购量激增的背后,“90”后群体贡献最多。可以这么说,柳州螺蛳粉的大火不是没有原因的,努力总是会有回报。

揭秘由螺蛳粉衍生的新职业:年入近百万的“闻臭师”

地道正宗的柳州螺蛳粉,臭中带香,香中带臭,配料丰富,一口入魂。热爱螺蛳粉的人都知道,酸笋正是造就这奇妙、香臭味道的灵魂元素。

随着螺蛳粉火遍全国,也催生出一种新职业——“闻臭师”,真是光听这名字就让人“上头”。而李永国就是这样一位职业“闻臭师”。

李永国在接受采访时说,“闻臭”是一门技术活——一年中他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山里,指导笋农种笋、制作酸笋,并负责整个工厂的酸笋收购工作。收上来的酸笋要经过严格质量把控,任何的“投机取巧”,他都能从一闻一看中觉察出来。而这份技术正是源自他十几年制作酸笋的经验。

在螺蛳粉还是广西柳州的街边小吃时,李永国就骑着摩托车四处推销自家的酸笋。因为常年卖酸笋,他身上沾上了酸笋的味道,每当看到别人看不起的目光,李永国觉得干这行有点尴尬和落魄,差一点就放弃。就在这时,李永国的机遇来了。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螺蛳粉风靡全国,销量越来越高,酸笋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李永国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与一家预包装代工螺蛳粉厂合作,酸笋卖到脱销。

如今,闻臭师的薪资加上卖笋的股份李永国年入近百万元。

李永国说,五年前,他根本没想到现在的改变。以前邻居们喊他“酸笋”,而现在喊他“酸笋老板”,让他有了被尊重的感觉。

回顾过去五年,李永国说,要感谢那些艰难时刻里自己的勇敢与坚持。

除了柳州螺蛳粉,还有这些美食也是国家级非遗

我国地大物博,各种美味的地方性美食和小吃也是层出不穷,让人不禁口水直流。了解了柳州螺蛳粉后,再来带大家探索一下其他同为国家级非遗的美食。

据悉,截至目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了四批,第五批推荐项目名单近日也正在公示。检索此前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其中就不乏和“吃”相关的项目。

例如,泡菜制作技艺(朝鲜族泡菜制作技艺)、德州扒鸡制作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酱菜制作技艺(六必居酱菜制作技艺)、榨菜传统制作技艺(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烤鸭技艺(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牛羊肉烹制技艺(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等等都是国家级非遗。

那是不是只要是一道菜就可以纳入非遗呢?当然不是。

2011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本法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就是说,非遗必须是“世代相传”的,同时表现传统文化。

以天津“狗不理”包子制作技艺为例,其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其在制馅、和面、揉肥、擀皮、捏包、上灶等各方面均有独特的操作方法。

北京全聚德烤鸭店始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其挂炉烤鸭已形成一套标准、规范的工艺流程,整套工艺由宰烫、制坯、烤制、片鸭4道工序31个环节组成。

德州扒鸡创始于1692年,以五香脱骨、质高味美驰名中外。300余年来,经过传承与创新,德州扒鸡的制作加工工艺日臻完美,并实现了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生产工艺的转变。

按照这样的标准,国内不少传统美食制作技艺确实都有被列为非遗的可能。然而仅仅成为非遗肯定是不够的,美食的技艺更多需要的是传承和美食人的热爱。无论是天津“狗不理”包子还是北京全聚德烤鸭,甚至是我们山东的德州扒鸡,它们的知名度都有一定的地域性限制,希望能有更多的美食能够像柳州螺蛳粉一样发光发热,被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了解和品尝。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