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美大熊猫“美香”今年8月诞下一只雄性幼崽。这对大熊猫母子的状况吸引了广泛关注。
新华社记者日前探访了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旗下国家动物园。动物园工作人员介绍了“美香”母子以及雄性大熊猫“添添”的状况。
熊猫身体状况如何?
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大熊猫负责人迈克尔·布朗—帕尔斯格罗夫告诉记者,熊猫幼崽已能睁开眼睛,也有了听觉,并开始能在“产房”内独立移动。
最新体检数据显示,熊猫幼崽从鼻尖到尾巴根长48厘米,腹围43厘米,重3.43千克。
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首席兽医唐·奈弗说,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幼崽身体有问题或缺陷,它正在茁壮成长。
10月21日,旅美大熊猫“美香”的幼崽接受体检。(视频截图)
2000年底,“美香”和雄性大熊猫“添添”抵达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开启旅美生涯。“美香”此前诞下的幼崽中,有三只健康成长,并按照中美之间的大熊猫繁育协议于4岁后回到中国。
工作人员介绍说,“美香”体重产后有些下降,由于幼崽在出生后的头几天无法自己保持体温,“美香”寸步不离悉心照料,没有进食和饮水。随着幼崽逐渐成长,“美香”已能开始离开产房去补充能量和水分,目前胃口也已基本恢复正常,体重正在回升,体重曲线介于它前两次产崽之间。
奈弗说,动物园通过一线饲养员的观察、体检指标、历史记录等衡量大熊猫健康状况。从各项指标看,对“美香”没有任何临床方面的担忧。“添添”状况也不错,但有关节炎要接受治疗,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它的心、肝、肾功能不如以前,工作人员已对它的饮食和营养摄入方案进行了调整。
动物园回应质疑
近日,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对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对待“美香”方式的质疑,比如从视频来看怀疑产房空间小、伙食差等。
旅美大熊猫“美香”与幼崽在一起。(视频截图)
对于“美香”待产和产崽后长时间待在一个墙角,布朗—帕尔斯格罗夫解释说,“美香”以前两次产崽也在那里,为模拟野外大熊猫巢穴,工作人员还对产房进行了调整,目的就是让它更舒适、更有安全感。产房没有上锁,“美香”可以随时走到笼舍休息,或者到户外活动。
他介绍说,“美香”现在每天要吃30公斤左右的新鲜竹子。为保证竹子新鲜,动物园每周分两次采购、现砍现运,饲养员每天会按照超出“美香”食量的分量来准备。
在熊猫馆竹子储藏室,记者看到约300公斤竹子。储藏室装有制冷设备和定时喷水装置。
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储藏的竹子。(视频截图)
布朗—帕尔斯格罗夫说,饲养员为“美香”和“添添”准备了专供饼干以及新鲜的苹果、胡萝卜、红薯等零食。
至于社交媒体上“美香”被投喂“冰坨子”的说法,他解释说,那实际上是一根混合了切块水果、稀释果汁的“水果冰棒”,“如果给它一个苹果,可能30秒就吃完了”,而“水果冰棒”和甘蔗可以延长“美香”进食时间,让它晚一会儿再进屋,给饲养员有更多时间打扫笼舍内卫生。
今年9月,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曾就“美香”产后不进食、生活空间狭小等情况作过科普和说明。据介绍,大熊猫幼崽出生后,母兽所有精力都用在照顾幼崽上,多数母兽产后5天左右开始采食少量竹叶,但个体差异较大,有的母兽母性强,为了更好照顾幼崽,即便食物放到母兽旁边,母兽通常不吃或少量采食,减少排泄次数,以免影响哺育幼崽。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当时表示,由于新冠疫情,没有派专家赴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实地指导,而是通过线上指导交流。
与中国团队密切联系
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又被称作美国国家动物园,于1972年首次迎来大熊猫。
布朗—帕尔斯格罗夫说,大熊猫人见人爱,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与中国同事们紧密合作。
“我爱我的工作,每天看着‘美香’这位优秀的母亲,并且见证熊猫幼崽不断长大,这种快乐无法衡量。”布朗-帕尔斯格鲁夫说。
2019年11月19日,在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家动物园,大熊猫“贝贝”享用启程回国前的最后一顿“早餐”。“贝贝”是“美香”2015年在华盛顿产下的宝宝,2019年满4周岁后于当年11月19日乘专机返回中国。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他表示,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同中方伙伴的关系“非常棒”。以“美香”的情况为例,“我们一直在向中国同事定期更新情况,每天都会总结熊猫幼崽和美香的情况,每周两次给他们发送报告。此外,我们保持一个非常密切和开放的对话,一旦有任何问题也会随时通过邮件和微信沟通”。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在一份给新华社的声明中说,一直以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史密森学会国家动物园保持着密切联系,双方建立了长效交流指导机制。大熊猫国际合作交流是双方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推动大熊猫保护研究事业的有效合作形式,二十年来的合作交流不光促进了大熊猫饲养保育技术的发展,更推动了全世界人民对于中国以大熊猫为代表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