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无人配送领域因阿里最新发布的配送机器人“小蛮驴”再获关注。据阿里云总裁张建锋称,“物流配送需求正在极速爆发,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每天将产生10亿个配送订单。”
据了解,包括京东、阿里、美团等在内的科技巨头近年来纷纷抢滩布局无人配送领域,在今年疫情期间,无人配送车因“无接触”服务的特性而取代人力,在消毒、餐饮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业内人士认为,虽然无人配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但其在技术、监管、用户接受度等方面的问题待解,全面推广尚需时间。
疫情加速无人配送发展进程
其实,本次并非阿里首次入局无人配送领域,阿里旗下ET物流实验室自2015年便开始研发无人配送车,如今无人车已在多个城市的校园与居民社区投入使用。
同为电商巨头的京东于2016年研发出第一台无人机原型,无人配送车已在国内20多个城市落地,并将无人车出售给了日本乐天。
此外,美团在无人配送领域的动作已持续3年有余。2016年10月,美团内部成立W项目组,研发特定场景下的无人配送。一年以后,美团成立无人配送部。
今年7月,室内配送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宣布完成亿元级别B轮融资,而美团成为普渡科技该轮融资中唯一的投资方。业内人士认为,这意味着,美团正在加速布局无人配送。
随着上半年疫情暴发,无人配送车更为频繁地出现在群众的视野中,代替人力进行消毒、配送、餐饮等服务,让人们真实体验了无接触配送的便捷。
目前,“加速发展无接触配送”已被《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列入12大聚焦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
无人配送助力企业补充运力
那么无人配送究竟是因何发展起来的,在实际的运营场景中,又能够解决哪些配送痛点呢?
美团方面相关人士对记者透露,美团入局无人配送领域的初衷是为了补充运力,美团需要提前通过技术创新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运力短缺情况。
据了解,中国适龄劳动力人口在不断减少。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在2013年开始逐年下降,7年内减少2300万。
而疫情更是加剧了这一状况,国际劳工组织近日发布的最新评估报告显示,疫情引起的工作时间损失使全球各地劳动者收入大幅下降。据估计,全球劳动收入在2020年前三个季度同比下降了10.7%,即3.5万亿美元(不包括政府采取措施提供的收入支持)。
然而,即时配送领域的用户需求却在逐年上涨。前瞻经济学人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即时物流订单量为9.5亿单,截至2019年全年达184.9亿单,日平均订单量达0.50亿单(假设全年无休);预计2020年即时配送订单量将达到243亿单,增速为31.8%。
自主移动机器人公司Syrius炬星方面相关人士透露,无人配送能够降低人力成本。该人士拿其公司产品自主仓储物流移动机器人举例称,产品能减少2/3的拣货人数,“现在老年人也可以进仓库工作,以前需要年轻劳动力;新员工不需要培训就马上上岗,以前新员工需要培训将近50个小时。”
全面推广尚需时间
虽然无人配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痛点,但是多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无人配送在技术、监管、用户接受度等方面依然存在商业化落地难题。
在技术层面,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称,目前,配送无人机飞控系统、避障技术、动力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不断革新,但目前行业还面临动力电池无法支持长时间作业;负载能力仅可配送小型物件;自主导航及避障系统需要进一步提高等问题。服务机器人行业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目前行业还存在机器反应灵敏度,机器感知交互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在监管层面,有物流无人机已拿到试运行“牌照”,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未来随着无人机市场的发展,物流无人机会受到空域管制。而无人配送车目前仍游离于现有的交通监管体系之外,相关管理制度仍是空白。
从企业角度来讲,上述Syrius炬星方面相关人士透露,还要看具体领域中,机器人是否解决业务的核心问题,“投资回报率是否划算,用户不用你的机器人会有什么损失?”
对此,前瞻产业研究院表示,无人配送物流车的整车制造成本在20~25万元左右,若涵盖维修成本则更高。制造产业链暂不完善,无法通过系统化生成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对于我国智能物流的发展水平,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曾公开表示,我国快递行业整体智能化快递水平发展明显,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如无人机配送等创新形式的全面推广尚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