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院的簸箕、毛子埠的升,
大欧的笼子进北京。”
这句民间顺口溜说的
便是清朝大欧鸟笼进京时的场景
在青春活力的青岛
有着这样一个非遗老物件
它从青岛运输到全国
这就是大欧鸟笼
一份五百年的传承
01它曾被误当“京笼”
清朝乾隆年间,因京城贵族盛行禽鸟饲养,村里开始有人挑着鸟笼入京贩卖,实用又不失精致的大欧鸟笼被王公子弟争相抢购。“那时信息闭塞,很多人误以为这是京笼,其实当时九成京笼都产自大欧村。”大欧鸟笼的第20代传承人吴金昌介绍,这里的鸟笼按形状可分为圆型、方型、扁型、花鼓型、凸腰型等,有百余个花色品种。
除了养鸟,鸟笼还有何用处?早在清末民初,鸟笼收藏者便给出了答案。选用三年以上的南方上好竹料,经过100多道工艺手工制成,精雕有龙凤、花鸟虫鱼等别致图案,大欧鸟笼的每一道制作工序都凝结着匠人的点滴心血与审美情趣。收藏大欧鸟笼看似是玩,实则是对百年民间艺术的欣赏与传承。2009年,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被正式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2“笼”的传人
吴金昌16岁开始跟着村里老人学习制鸟笼,从选竹到雕刻,100多道工艺,技艺娴熟的他依旧做得小心翼翼。“大欧鸟笼用的是江西、安徽产的上好毛竹,还有梧桐木,檀木,牛骨。”好材料加上传承500多年的好手艺,吴金昌从下料、制料、雕刻、组装等一步一步做得很考究。正如大欧乡村记忆馆中“虚心成就良材,艺高编得方圆”的门联一样,在吴金昌和老一辈制笼人眼中,一份匠心才是老手艺的生命力。
1996年,同很多年轻人一样,吴金昌选择了外出闯荡。“在外面开厂子能赚不少,但心里老惦记着鸟笼,我就是有个情结。”三年后,吴金昌关掉自己在浮山后的石灰厂,又回到家乡,每日与鸟笼为伴。
雄狮造型的水门,一只展翅的蝙蝠栖息于上,笼底为十八罗汉,个个表情迥异,这是制笼艺人吴洪柏耗时半个多月雕刻制作的百灵笼。“这把三角刀原来20多公分长,用了七八年,现在只剩15公分了。”吴洪柏平时用来雕刻的工具刀就有四五十把,全是自己挑选钢材制作而成。“人物雕刻是最费工夫的,一天连做十几个小时。我现在腰椎和颈椎都有毛病了,但就是舍不得扔下。”他笑言,自己即将挑战图案更为复杂的红楼梦鸟笼。
03大欧鸟笼与互联网“+”
从旧时的家庭作坊到解放后的集体副业,再到如今的支柱产业,大欧鸟笼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却又与现代商业密不可分。满是老茧的粗糙双手,熟练地敲击键盘,大欧鸟笼批发商吴相起正在网上与客户交流、接单。随着网购风的刮起,大欧村早在两三年前开始试水电商,已有二三十户村民有自己的鸟笼网店。“以前只能坐着等客户电话,现在俺的知名度立马就高了。”目前,吴相起的鸟笼一直供不应求。
五百多年来,大欧鸟笼从未淡出人们视线。如今,随着互联网的繁荣发展,给大欧鸟笼带来了新商机。2015年,大欧社区服务中心成立,搭建鸟笼展销大厅和农村电商服务平台,帮助村民学习电商运营技巧,提高大欧鸟笼知名度,热销京津沪等30余个大中城市和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全村电商年营业额达1000余万元,大欧村也成为阿里研究院揭晓的中国最旺淘宝村之一。
非遗变成了一张名片
从古代到如今都发挥着
文化传承的意义
同时大欧鸟笼
在国外也得到了认可
这份文化在新的时代
拥有了新的活力
图片来源:中国即墨网、即墨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