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路位于市北区西南部,南北长约1公里,最早可追溯到清代即墨县仁化乡大鲍岛村,是青岛年代最久的一条商业街,在那个长袍马褂盛行的年代,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享誉岛城乃至全国的老字号。
据史料记载,创建于1940年的“聚福楼”饭店因遭火灾,迁至台东三路,走过了50年的坎坷岁月;与此同时,著名的“三山诚”眼镜店解放后,与“亨得利”钟表眼镜店合并;而大名鼎鼎的 “中华书局”解放后与其它私营书店共同成立了“中国图书联合公司”。
或许,谁也意想不到,即墨路这条商业老街,在淡出人们视野的30年后,却沐浴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波春水,由此,这里再度枯木逢春。
1980年11月,以即墨路、李村路为中心,横跨潍县路、易州路、博山路、芝罘路周边四条支路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建立,市场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建设面积6800平方米,高峰时拥有1300多个摊位,从业人员3000多人,商品高达11000多种,当时,返城无法就业的知青、外来闯荡者、甚至还有刑满释放的“两劳”人员成为市场的第一批个体户,他们凭着敢闯敢干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迅速赚得了第一桶金,涌现出岛城第一批万元户。
“南有荷花池,北有即墨路”,名声远扬的即墨路,一度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及“风向标”,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杨尚昆、习仲勋等先后来视察,凡中外游客来青岛必到即墨路。
唐德卫是84年从平度来到青岛的年轻小伙子,从事小家电批发生意,当时三天两头跑即墨路进货,如今已在当地安家。说到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犹如打开了话匣子,即墨路改变了他及许多平民百姓的命运,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他说微信圈很多朋友是在即墨路结识的,他们经常小聚,聊一聊当年及现在生意场上的事,这已成为惯例。闲暇时他还经常到即墨路市场转一转,倒不是为了进货,纯粹是一种念想,源自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走在深秋的即墨路,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喧闹与拥挤,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之后,2008年,市北政府对市场门头及周边建筑群进行改造,使街道两侧的建筑飞檐斗拱,前窄后宽,层层叠叠呈梯状辐射开来,而成为一处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一叶知秋,鸽哨嘹耳,站立街中,回眸而望,几多感叹,在城市的迭代升级中,即墨路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