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闼科技部署于流亭机场的云端智能机器人。
“您好,请问您有什么需要?”流畅进行人机对话、帮助办理简单业务,服务机器人应用如今人们已不陌生。当人们提出需要,机器人会用被外壳包着的“大脑”快速思考并作出应答。
但在青岛流亭机场,一个多月前刚刚上岗的一款抗疫机器人却有些不同。当旅客发出提问,机器人大脑开始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北京高速运转,云端完成思考和决策后,机器人向旅客作出回答。当然,一连串信息传输过程只在眨眼之间,旅客并不会察觉。
这种云端智能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界的“新物种”,由刚落户青岛不久的全球首家智能机器人运营商达闼科技提供。与传统机器人“一机一脑”不同,它最大的特点是所有机器人本体共用一个云端大脑,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未来服务机器人的普及以及机器人对算力要求的提高,这种云端智能机器人将是大势所趋。
青岛有望在这个风口上乘势而起。2019年11月,达闼科技签约落户市北区,成为青岛机器人产业生力军,拉开青岛云端智能机器人产业大幕。未来,达闼科技机器人的每颗“心脏”都将由青岛制造,以此为核心的云端智能应用全生态链也将徐徐展开。
云上大脑“见多识广”
什么是更强的学习能力?“能听懂人话。”青岛达闼云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许国欣一语道破。
说起人机对话,很多人恐怕都有与家中智能音箱对话的经历。很多时候,我们用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对话模式发起指令,音箱并不“懂”我们在说什么。最简单的,当用户想调高音箱的外放声音,说“大点声”可能并不起作用,而是要一板一眼地说“调大音量”。但云端智能机器人却不同,它“见多识广”,即使用户不使用让人感到别扭的指令式语言,它也能“听懂”。
这就是机器人学习的成果。依托强大的云端大脑,机器人能摆脱“一机一脑”对学习能力的诸多限制。“机器人是用电脑模拟人脑,但人脑大概有1000亿个神经元,需要超级计算机。如果在每个机器人本体上都安装超级计算机,算力和功耗都无法支撑。”许国欣说。
通过将机器人的超级大脑放到云端共用,达闼科技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论是机器人在青岛、上海、广州或全国任意一座城市,它每天“看”到“听”到的信息都上传至云端大脑。利用强大的计算和深度学习能力,大脑将这些信息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行应用。随着接触到信息量的不断增加,机器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越来越强。
当然,云端智能机器人的“智慧”不止体现在人机对话上。达闼科技虽落户青岛只有几个月,但这种云端智慧已经开始在多种场景中应用。
战“疫”一线也是其中之一。2月下旬,达闼科技云端智能机器人在市北区隔离点上岗,担负起送餐、消毒等工作。
以送餐为例,现场工作人员选择好送餐、送药的房间号,机器人会自主完成导航,行进到客房门口,并发出语音提醒。当住客完成取餐、取药之后,机器人便前往下一个房间。“作业路径由机器人自己规划,依托云端大脑,它规划路径的速度比普通机器人快约一倍。”许国欣说。
“心脏”支撑共享云端智慧
有了云端大脑,机器人还需要其他关键“器官”完成一系列动作。正如人体要有大脑、心脏和四肢,达闼云端智能机器人也由这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机器人采取云端架构,本体与大脑之间依靠‘心脏’连接。”许国欣说。
机器人心脏,即RCU(Robot Control Unit),全称机器人控制器,是部署于机器人终端的通信控制模块,能让机器人本体接入云端大脑,共享云端智慧。作为云端机器人运营商,达闼科技的设想是,未来所有厂商的智能机器人都可接入达闼的云端大脑,变得更加“聪明”。而RCU不仅是本体与大脑间进行信息传输的设备,更是一张“身份证”,能让大脑知道意图接入的为可信任设备。
这样的机器人“心脏”未来将在青岛完成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全产业链。据悉,达闼科技将在市北区构建以RCU机器人控制器为核心的云端智能应用的人工智能全生态链,通过“技术+产业+政策”三位一体方式形成头雁效应,充分发挥在云端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引领和带头示范作用,吸引相关产业链条和资源向青岛聚集。目前,RCU项目正在按计划推进中。
“5G技术会加速云端智能机器人的发展,RCU技术和产品也会随着网络发展而不断迭代,青岛将与我们一道见证这些技术进步,见证云端智能机器人的未来。”许国欣表示。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