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本站公告 > 正文
青岛冠状病毒肺炎平台

青岛蓝谷运用平台思维促创新要素从“聚合”到“聚变”

2020-06-01 17:48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6月1日讯 经过8年的积淀,蓝谷已从创新资源集聚期向产业发展期迈进,如何发挥海洋高端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优势,将其转化为产业引领优势?蓝谷给出的答案是,政府引导,用平台思维做乘法、生态思维创环境、市场思维促发展,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培育蓝谷新形势下产业发展新优势。

组建联盟:平台思维做乘法

6月1日上午,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成立大会在青岛蓝谷举行,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青岛)、深海基地、航天科技九院十三所、山东易华录、青岛海检集团、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等43名成员单位齐聚鳌山湾畔,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参与、协作互利、利益共享”原则,联手创新,共谋发展。大会通报了联盟成员内部合作及链接外部资源的情况,发布了《科技成果环链结构产业化路径实施指南》团体标准,航天时代、糖科学、海智蓝等3家企业进行了路演,海通证券、鲁信基金、青岛专利权质押贷款联盟、清泰联信、柠檬豆等5家联盟外部重点合作资源进行了服务宣介,与会单位就联盟下步工作打算进行了热烈的座谈交流。

“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是蓝谷管理局发起成立的首个创新创业联盟,按照市委、市政府平台化思维的工作思路,让蓝谷的海洋创新资源集聚优势成为新时期蓝谷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器。”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表示。

据悉,联盟一期成员单位共43家,内联了蓝谷入驻单位,外接了区外相关优质资源,涵盖创新平台、重点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等各类高端创新创业资源,搭建了立足青岛蓝谷、辐射全市全省全国的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平台。

“内联”促进了蓝谷院所间、院企间、企业间的联合创新、产学研对接以及产业链协作。联盟成员青岛糖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只有10余人的小微型企业,却在全世界范围内率先实现了脑苷脂与鞘磷脂的公斤级合成,为世界化工巨头荷兰DSM供货,这得益于其与同在蓝谷的山东大学的深度合作。公司总经理曹学峰说,“蓝谷的院所资源、专家资源很好地赋能了企业发展,蓝谷管理局发起成立联盟正好解决了很多企业寻求院所合作时“找不到路、敲不开门”的困境”。

“外接”则推进了更广泛的要素整合,是对蓝谷现有资源的有益补充。据统计,联盟现有成员链接的国内外顶级大学、重量级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组织就有近300家,其中不乏亥姆霍兹联合会等欧美顶尖研究机构,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研究院,中国航天、中国船舶、中电科等行业龙头。而且,这种资源的链接正在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上市公司山东泰和水处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在青岛校区内共建环境技术研发中心的同时,在蓝谷落地了全资子公司。航天科工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合作基础上,在蓝谷落地了航天时代(青岛)海洋装备科技公司,海洋重力仪项目预计今年将实现产值6000万元。“通过联盟建立有效的产学研对接机制,必将更充分地将成员单位外链资源的能力用足、用好,比如校友会、行业协会、商会等,成为蓝谷在更高水平上推动海洋科研成果转化、释放出更高量级的产业发展新动能的致胜法宝”,联盟理事长张友明表示。

政府搭台:生态思维创环境

在联盟当中,蓝谷管理局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蓝谷科技创新部进行了认真思考,按照功能区去行政化的定位要求,本着“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的思路,积极提高服务能力,有效补位市场,为蓝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搭建形成有力支撑。

上接天线抓链接。蓝谷管理局改变“打法”,一方面,主动登门拜访市科技、工信、市场、民营、民盟青岛市委、工商联等部门,链接全市优质企业;另一方面,加强区域协同,联合即墨区相关部门制定协同推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工作方案,链接即墨大后方的产业优势。在发起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的基础上,还重点推进建设集人才、院所、企业、仪器为一体的海洋科技资源线上共享平台,加快“院校与园区”“院校与企业”“科学家与企业家”的各项合作,形成项目找资金、资金找项目的良性互动。仅海洋仪器设备共享一项,就得到园区院所的大力支持,拟共享设备价值超过7亿元。

下接地气抓服务。蓝谷积极落实青岛市委市政府“提高协同性”要求,深化流程再造,建立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项目需求协同办理工作机制,出台了《加强服务创新平台和孵化载体暂行办法》,建立服务专员制度,深入每个院所、企业做信息员、调研员、协调员、服务员,同时局领导“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为各主体牵“红线”,千方百计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一方面,从供给端解决科研成果“有得转”的问题,深入高校院所征集梳理了 300余项可转化成果;另一方面,从需求端解决科研成果“接得住”的问题,先是逐一对接蓝谷700余家准科技型企业,确定210家重点企业进行滴灌式精准培育,协同即墨区科技等相关部门建立规上高企数据库, 1-5月份蓝谷区域内技术合同登记额6700万,其中企业横向登记额5800万,同比增幅41%。

目前,蓝谷已经形成了以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为依托的生态体系,投融资对接会、科技政策宣讲会、产学研对接会层出不穷,月月有活动,季季有重点,各类要素充分交流,一个活力十足、富有成效的良性创新创业环境正在形成。

成果导向:市场思维促发展

随着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来临,蓝谷经历多年的“厚积薄发”,由创新资源集聚期大踏步向产业发展期迈进。这个阶段,如何将蓝谷的特色转化为经济优势,产生“井喷”效应?蓝谷管理局的答案是:树立鲜明的成果导向,让市场论英雄。

首先,补齐要素短板。蓝谷充分发挥资本对创新合作的助推作用,引进14家银行机构,23家创投风投机构,设立总规模120亿元的6支基金;对接引进青岛市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清泰联信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补齐了科技机构多而服务机构少的短板,相当于为高档小区建立了周到的配套服务。

同时,坚持专业化思维,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推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与大工青岛研究院、启迪海洋创新中心合作,构建市场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更好地服务创新端和需求端。以市场化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持引进高校院所突破身份限制,通过科技成果入股等形式,合法合规成立产业化平台公司,将市场化引入院所,激发院所活力。山东大学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张友明院士团队以技术入股在蓝谷成立了青岛德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新型固氮杀虫杀菌的微生物菌剂的生产工艺”目前试生产获得成功,向产业化迈出关键一步。

这次成立青岛海洋科技创新创业联盟,标志着蓝谷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迈入了一个新阶段。蓝谷管理局局长肖焰恒表示,“联盟成立后,将着力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以蓝谷大循环为主体、区内区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蓝谷海洋创新资源从“聚合”走向“聚变”,构筑产业链、技术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充分发挥蓝谷助力海洋强国战略的“科创大脑”作用,加速推进海洋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见证蓝谷经济的新腾飞,青岛海洋攻势的新质变!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