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每一家伟大的企业,都曾经是一家小微企业。
在中国,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具体到青岛,小微企业数量超过37万家,1-9月,全市新注册登记民营企业7.65万户,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
然而,我们对这个庞大的群体,似乎了解的并不多。也许很多人知道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但究竟难在哪儿?为什么贵?小微企业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办公空间、厂房土地?他们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吗?他们面对高昂的财务、法律服务收费,又怎么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刊发一组记者调查,从企业融资、办公空间、人才招聘、产品营销、中介服务等多个方面,为青岛的小微企业做一个画像,还原他们生存的真实状况,并希望通过这一组报道,帮助他们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助推这些小微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对于青岛的小微企业来说,路演经常有,投资人容易见,但真正融到钱的却凤毛麟角。《青岛日报》根据工商注册信息和公开信息整理形成的《青岛初创企业融资报告》显示,2010年以来,青岛完成的初创企业股权融资事件共计244起,实现融资的企业共计173家。
在融资高峰的2017年,青岛共发生融资事件71起,涉及66家企业,2018年融资案例数回落至28起。而据创客公社公众号发布的江苏年度融资报告,在万亿俱乐部中,在青岛排名前一位的南京2017年和2018年完成的融资案例数目分别为87起和147起。北上深等创投一线城市的年融资案例数则多达数千家。
在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对接渠道相对丰富的今天,青岛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难点何在?
初创企业:
竞争力不足,小富即安?
小微企业股权融资难,企业竞争力不足似乎是一个很容易拿来“挡枪”的理由。
从一些数据看,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
作为创新创业的“国赛”,科技部主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在青岛设立赛区已经6年,不少项目都是不止一年参加比赛。近三年(2015-2018)青岛所有参加全国行业总决赛的项目中,只有两个项目分别获得了三等奖和二等奖,另有35个项目获得优秀奖。
2017年和2018年,海尔连续两年在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承办了与智慧家庭行业相关的专业赛。从结果来看,最终进入到决赛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外地企业,最后获得海尔产业投资的几家企业也均来自北上广深。
作为专业赛的主办方,海尔海创汇总经理刘长文这样来描述青岛本地项目:实体企业多一些,在金融、互联网领域要少一些。“青岛的项目优势在于其基础都比较好,都不是烧钱的项目。青岛项目的短板主要集中在:项目商业模式比较传统,模式比较雷同,也扎堆,缺乏颠覆式创新。”
“风险投资这种商业模式,本就是与互联网产业的兴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青岛在互联网产业方面的确缺少基础,前些年引不起机构关注也很正常。”青岛高新创投副总经理王震认为,近几年随着投资机构对“硬科技”的关注,制造业底蕴雄厚的青岛,越来越多的好项目已经引起了关注。
在今年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的“科创之星”路演活动中,青岛的十几个本地项目引起了国内多家机构的兴趣,凡创资本创始合伙人丁铭就表示,项目的整体质量非常高,有很多硬科技的项目,充分体现了青岛项目的水平。
不过,在记者采访中,很多投资人也揭示出另一个现象:一些优秀项目的大门,并不向热情的资本打开。
有两组数据支撑了这一观点。
2016年青岛开始评选制造业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在入选的79家企业中,虽然有登陆主板和新三板市场的企业,但有近50家企业没有进行过任何资本运作,占比超过六成。有机构股权融资的企业仅有15家,占比不到两成,还有10余家企业是由母公司孵化。
在过去两年里,共有62家企业入选青岛市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入库名单,从工商信息看,这些本市最具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企业,有机构股权融资参与的企业只有11家,占比不到两成(17.7%)。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在业务和现金流稳定、市场规模也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大都没有借助资本扩张的欲望和需求,有的怕企业扩张会加大经营风险,有的甚至担心出让股权会失去对企业的主导权。
本土机构:
专业度、产业资源是短板?
投资机构看企业有一堆问题,从小微企业的角度,青岛的投资机构的专业性,以及资源整合能力,都有明显不足。
入驻在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的青岛卓思三维智造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5年,公司主要从事的是3D打印领域金属增材制造设备、耗材的制造及服务,创始人是泰山产业人才锁红波。他告诉记者,融资的想法从公司刚设立时就有了,工研院也帮他们对接了不少资本机构,但是卓思三维一直没有等到合适的投资人,“目前在青岛,我们还没有遇到过对3D打印金属材料领域研究深入的投资机构。”锁红波说。
同为工研院的企业。创业三年,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型激光扫描系统的动态结构光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填补国内空白。然而小优智能在青岛一直没有碰到“懂”自己的投资机构。但随着公司2017年在深圳设立分公司,很短的时间就获得了来自深圳机构的融资。
今年8月底,生物分析仪器研发商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完成了过亿元D轮融资。过往的几轮融资中,并没有青岛机构的身影。其实这家企业在青岛创业之初,与很多机构进行过对接,但没有人能判断这家企业的技术应用前景。后来外地资本进入后,融智生物的产业应用方向,迅速从最初的临床医疗拓展到了检验检疫、食品安全等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
对于专业性与资源整合能力不足,青岛创投界部分人士也有清醒的认识。“青岛2013年由政府出资成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青岛的创投风投行业才算真正开始兴起。”一位青岛资深投资人表示,之前虽然青岛也有科技风险投资等投资机构,但没有规模效应。到2015年,青岛出台《关于规范设立与运作青岛市股权投资引导基金的通知》,推动政府引导基金的发展,带动和吸引了一批青岛市甚至国内知名机构设立参股基金,进一步壮大了青岛市创投风投行业队伍。
“整个青岛的投资从业人员,进入这个行业都是近几年的事儿。”上面提到的那位资深投资人告诉记者,大部分从业者都是从证券、银行、法律等行业转入投资领域的,专业性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加强,还需要时间积累。
创投机构:
“本土扎根”才能“本土开花”
随着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的召开,以及国内创投风投行业体系最全、力度最大的“青岛创投风投十条”的发布实施,投资人普遍认为,从税费等政策环境来说,青岛创投行业的环境已经是很理想的了。
大会举办以来,青岛设立了总规模500亿、首期120亿元的青岛科创母基金,全市新注册创投风投机构253家,规模237.6亿元。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在中基协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252家,管理基金499只,管理规模775亿元。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青岛创投风投基金规模不小,但真正能对小微企业进行早期投资的本地机构,其实并不多。
“今年来参加了几次路演对接活动,我发现到场的机构来来回回就是那么几家。”一家初创小微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试图对接过其他机构,“很多机构一听我们现在还没有财务数据,就都没有了下文。”
从《青岛初创企业融资报告》统计的融资事件看,青岛本土早期投资领域相对活跃的投资机构都是本地创投机构,包括里程碑创投、高创清控、巨峰科创、高新创投、康大恒远、开来投资等。其中,在青岛市科技局组建的首批天使投资基金中,表现最突出的高创清控,在本地共投资了7个项目。报告统计中,早期投资项目最多的里程碑创投,投资企业数量在20家左右。
相对而言,与青岛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的外地机构,更多地把目光放在了中后期项目上,对早期项目少有问津。
“北上广深的投资机构的确有他们的优势,但看项目要投上人力和时间,从这一点上,青岛本地的投资机构有自己的优势。”青岛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表示,很多外地机构与青岛政府部门合作成立基金后,通常是设一间办公室,从本地招一两个投资经理,有项目时会从总部派人来,所以这些机构大多会盯住一些大项目,“一个项目投下去,就完成在本地的投资任务了。”
让更多的钱投向早期项目,青岛也在积极布局。
2019年7月18日,500亿青岛科创母基金正式揭牌。在揭牌仪式上,洪泰青岛科创母基金管理团队执行总经理王俊沣表示,母基金不少于10%的资金用于种子期投资,原则上单个项目投资额不超过500万元,重点用于对青岛市产业园区内的创业项目提供种子资金支持。
如果王俊沣的规划能够落地,至少1000家初创企业会从科创母基金中受益。
这一前景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