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栈桥向东直到团岛,原来多是成片的岩礁,其中有两片深入海中较远,分别叫大岛子和小岛子。它们和陆地间,在涨潮和落潮中都产生一股急流,也有人分别叫它大黑澜和小黑澜。青岛话将石头堆称作“石栏子”,故大小黑栏就是大小两个黑色的石头堆的意思。至于前些年由此引发的黑澜之“澜”终究何字,包括德占时期建于此处海岸边的原德华大学
(俗称“黑澜大学”),亦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见。同作为老台西曾经的重要标志,随着两处岩礁的消失,它们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忘。
作为老青岛,大岛子与小岛子一般都存有印象。对于赶海人来说,这两股急流也甚有威胁,大岛子危险大。尤其涨潮时,埋头贪拾海产的人在岛上留恋不走,出来时就可能遇到麻烦,甚至有生命危险。
大岛子与岸礁隔开,有宽约五十米的长条形水道,与海岸平行。低潮时水道中央有宽约十几米的浅滩,与岸礁连接,恰好是一条进出通道。大岛子上小海产颇丰,到那里去的人较少,赶海收获大,但也辛苦。
小岛子岸边有大片礁石,海中有两片平行于海岸的礁石,礁间有水道隔开。这里离人口密集的居民区近,赶海人多,进去虽有收获但不大,除非特大低潮,或潜水作业。
这张黑白照片是已故文史学者赵长汉老师提供,大约1967或1968年在观海山凉台上拍的。大岛子(史称‘黑澜’,俗称‘大岛子’)及附近水域海滩礁石清晰可见。彩色照片(源自网络),那一带‘沧海’已经‘桑田’,成了与‘八大关’遥相呼应的‘八大峡’地区。
西陵峡路—八大峡景区主干道
漫步在八大峡景区主干道——西陵峡路,清洁平整的路面,石柱钢管防护栏下海浪拍打着石砌岸墙;举目远望,水天相连的海面上,间或有集装箱船进出海湾。路的另侧是草地,是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前的广场,是人们晨练的场地。这里是八大峡新区,是由填海形成的一片新陆。原来这里曾是大岛子礁石群所在的位置,这些礁石与海岸不连,但离岸不远;高潮位时淹没在水下,在它们的上面,时而泛起白色的浪花。
海上皇宫位于海关南约50米,突出海中,就是建于小岛子那一片礁石之上。
我最熟悉的是名为“小岛子”的一片礁石。退大潮时,小岛子与海岸间有一片狭窄的浅水区,涉水可上岛,去拾海螺,扒蛤蜊,捉蟹子。不是很低的低潮位,小岛子是孤立海中的两片群礁,我游过一片水域,到在岛上钓鱼。离岸约五、六十米游程,把鱼线缚在裤带上,拖着鱼竿网兜,侧泳登岛。
薄雾晨曦中的前海
用小钓竿钓鱼,有独特的乐趣,在块块礁石底部的洞穴和裂缝中,在海底大石块下面,藏匿着各种小鱼,能钓到的有海附(黑鲷)、黄鱼(土名,非舟山黄鱼)、黑寨等,有时钓到鳝鱼、石蟹。最晦气莫过于钓上豚鱼来,因为有毒,没人愿要;摘钩慢了,它能咬断鱼线。与其它鱼类不同处,它的牙是齐顶的板牙,较锋利,出水后它不断磨牙咬线;并且腹部充气,全身胀成球形,因此当地人叫它“气鼓子”。如果是石蟹咬钩,手感特别,竿梢连续缓慢压低,这是它往窝里拖鱼饵缘故。此时需立即备好抄网,在拖出水前兜住它;否则,一离水面即松钳逃遁。鳝鱼和海蛇咬钩是有节奏的拉动,反复地一拉一松,这不是希望钓到的鱼。总之,时间长了多少摸到鱼儿的一些脾气,掌握了捕到它们的方法。
前海沿垂钓者
与甩竿不同之处是,小竿钓鱼的好处是不用长时间等待就会有鱼咬钩,每潮总能有些收获。小鱼每条一、二两,大的三、四两,上岛一次最少收获一、二斤。关键不在吃鱼,获得快乐和满足是目的。往事如烟,那一片片岛礁,那自然的海岸景观,那赶海和钓鱼的乐事,已不再现,多少有些失落和怀念。那些礁群深深地埋到了地下,它们的上面是八大峡景区,是辉煌一时的海上皇宫,是高楼,是人们活动的场地,人们获得了更高层次的快乐和满足。
八大峡广场游览区
现在,自第六浴场西端到团岛,沿岸成片礁石群已不存在。六、七十年代,长期垃圾填埋,沿岸礁群消失,形成现在新的海岸线。沿海大道在西段已不再是太平路和贵州路,而是新的西陵峡路代替,西陵峡路横贯东西,是八大峡路中最主要的干道。
旧迹难寻,曾经的大岛子、小岛子已成为老青岛的一个回忆(照片源自网络)
填海造地后,原小岛子及其岸礁对应位置上,现在是海关大楼和海上皇宫酒店;原大岛子及其岸礁对应位置上,是现在的八大峡游览区。几十年前在这里生活过的人,看到如此巨大变化,真是感慨万千。本组文字编辑源自《lnsf的博客》,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