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青岛十大小吃
1996年,通过推荐考评和读者投票,青岛评出了十家特色餐馆的十个特色小吃。它们分别是:小红楼牛肉灌汤包、春和楼饭店的三鲜蒸饺、四方大酒店的大虾烧麦、天府酒家的天府元宵、长城饭店的长城海鲜水饺、谷香村面馆的谷香村排骨面、青岛饭店的青岛大包、李沧区锅贴铺的青岛锅贴、馄饨大王的海鲜馄饨以及万和春饭馆的排骨砂锅米饭。如今24年过去,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些当年的餐饮名店,不知老青岛是否还记得几家。
96年,恰好是我在做销售的时候,每天骑着摩托车穿行大街小巷,这十大小吃或多或少都曾品尝过,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回一下年轻时的美食吧。
说到十大名小吃中和我关系最密切的大概要数万和春和小红楼了。两家企业共同的特点都是来源于台东,都有一个女强人做当家人,不同点是一个那时候是市北区的集体企业,另一个则是个体。
小红楼牛肉灌汤包。十大名小吃中,为数不多的没有在获奖之后忙着开分店、搞加盟做连锁的企业,但是直到今天依旧在台东颇有名气,牛肉灌汤包的品质也得以保持。
和小红楼的李总认识大约是在2006年,那年市北区组织了一批餐饮企业的老板去成都观摩中国特色餐饮小吃博览会。那时候阿甘已经开始参与市北区一些商街的策划工作,同时也给一些商业餐饮业的企业进行策划,也就在这次的参观旅程中认识了李总,认识了小红楼。
小红楼获奖的时候位置还在昆明路,也就是现在的当代广场北面。大学时的一个好朋友在台东工作,所以隔三岔五要过去找他,那时候台东的美食远没有今天多,刚出校门也难免囊中羞涩,所以小红楼也算是我们常去的地方。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直那么喜欢吃包子,青岛现在的包子连锁几乎吃遍了,每每实在想不出要吃什么的时候就只有包子。
小红楼的灌汤包却是我之前没有感受过的。和青岛大包不同,灌汤包很小,皮极薄,总让人感觉是透明的,一口咬下去,汤汁溢满口腔时的那种感觉无法形容。第一次吃的很多人,往往还不小心会烫到嘴。一直不知道这汤是怎么包进去的,直到认识李大姐以后,才从她的口中得知了这灌汤的秘诀。
后来,小红楼搬到了标山路,但是依旧没有发展连锁扩大经营,生意却一直兴旺,常常路过的时候和李大姐打个招呼,常常看到已过退休年龄的她依然在和员工一起包包子。或许这就是小红楼今天依旧存在的根本吧。
万和春排骨砂锅米饭。十大名小吃中,只有两个个体企业,万和春是其中之一,也是目前发展最好的,没有之一。从当时的一家小门店到今天几十家直营店,依旧保持着青春活力。从二十出头开始就吃万和春。
吃饭是所有业务员的重要功课,尤其是我们这些跑街的,去到多么陌生的地方,坐下来吃午饭实际上是为了歇歇脚。最常去的大概就是万和春了,虽然是快餐店,但是比很多的本土快餐要干净,整洁。更重要的是基本不用等餐,端上桌就可以马上吃,不会耽误工作。至于口味,更是不用说,直到今天不认为有哪家排骨米饭能够比得上。
品质一直是万和春成功的根。虽然配方和工艺传承了近百年,但是和很多老传统一样,要想发扬光大,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从一个普通顾客,到万和春的粉丝,后来又成了万和春的顾问,对万和春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最有感触的就是他们一直在用匠人精神做好一块排骨,这是万和春坚持的。
前面两年给万和春做顾问是很有口福的一件事情。因为最近一直在推一些新的口味,品尝成了经常要做的美差。两年里大概先后得尝了几十个品种吧,最后打磨推出的却并不多,因为大部分在中间就被自己毙掉了。这种匠人精神在万和春几代人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很早就认识万和春上一代的当家人王淑萍女士,但是一直保持着对长辈的一种敬畏,因为听到过她对品质的苛求。即便是在年过六旬之后,王董依旧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会在清晨四五点钟出发,去每一家连锁店亲自品尝当天的骨汤,以便确保每一份排米的纯正;而现在的当家人依旧继承着这种传统。一起工作过很多年,无数次一起加班至深夜,排骨米饭几乎都是我们的加班餐,而无论是任何一家连锁店送来的排米,第一口汤入口,一定要进行品评,并且会第一时间电话告知店长,今天的出品是好还是不好,有哪些不足需要改进。
从选材,到选择器皿,再到烹饪灶具,万和春在每一点上都力图做到最好。万和春从来不简单的是一个生意,而是一种真正的传承,传承的不仅仅是技艺,不仅仅是配方,更是一种精神。几十年不放开加盟,为的就是一碗有记忆的好排米。
所以说,24年以后,十大名小吃现在发展最好的是万和春,也就一点不奇怪了。
作者:师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