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村庄中,青岛小村庄只不过是湮没无闻的沧海一粟,通过她的历史与变迁的缩影,折射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锐意改革、不断发展的精神。
生活是美好的,让我们追寻、缅怀先辈们居住的地方,珍惜那逝去的历史足迹,满怀豪情,用辛勤的双手拥抱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小村庄的历史由来
据小村庄村碑铭文与赵家族谱之考证:
明永乐元年(1403),赵姓人氏从云南迁至城阳苇产村,随后部分赵姓人氏又从苇产村迁到小村庄的西洼,成为这里的首批居民和小村庄村的开创者。后又有徐姓、黄姓、辛姓人氏相继迁入东洼、东北洼居住,均以田耕、捕鱼为生。他们聚集通婚,繁衍人丁,自成村落。
因村庄较小,故名小村庄,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改造后竖立在重庆南路与鞍山一路路口的村址标志碑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村庄人丁逐渐兴旺,以后又有杨、朱、刘、严、张等姓氏迁入,村庄也逐渐扩大。
青岛建埠以来,外地人大量涌入,省内外各地各姓人氏纷纷在此买地盖房或租住,原村庄可住之地挤满后,又扩展到小村庄河南岸区域。部分黄、辛姓人氏也在河南沿建房居住,与河北原小村庄村浑然成为一体,通称小村庄。当地人称原小村庄中心地带为村里或河北沿,称河南部分为河南沿。
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是人员密集,具有一定工商业基础与四方老城区连为一体的地域了。
小村庄河
小村庄靠山傍水,两面河水环绕,沟渠溪流纵横蜿蜒在广阔的山坡田野里,可谓是水系发达的宝川富地。小村庄河是小村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年赵姓人选择此处安身立命、创业繁衍的重要因素。它解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吃水、泄洪、灌溉农耕等需求。村边河畔有多处甜水井,井水清澈甘洌,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前,小村庄一带的山岭高坡,基本是纯自然状态,少有人为破坏,所以各处泉眼较多,泉水、山溪从岩石里涓涓不断地渗出流淌,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小村庄河主要由三支源头溪流河水汇聚而成,源头一是北岭山西南麓、嘉定山西麓和西南麓一带的山岭高地流下的多支山野溪水和泉水,纷纭蜿蜒至现今嘉善路中部,汇集成一河流,顺流而下穿越重庆南路汽车配件市场及重庆南路,在村庄的东边外侧形成一条护村河道环绕着村庄,至小村庄南山第二座山的山脚下,向西90度拐弯,与从东方直流而来的另一源头水汇合。
源头二是嘉定山南麓至抚顺路以北的广阔山野高坡流出的各支溪流汇集而成,这两个源头,当地百姓称之为水源地。
河道穿越山东路西侧的东花园,沿山脚一路西行,与北来的源头水形成丅字形汇合,傍依着小村庄南山北麓的悬崖峭壁,形成长年流水不断的小村庄河,流经房屋密集、人丁兴旺的村庄南侧边缘,一路流淌西去。
六十年代修建的小村庄河桥
在小村庄河南沿有一条南北向的溪流,将小村庄南山西麓及抚顺路以北的鞍山一路两侧一带的山泉、雨水引流入小村庄河,此乃源头三。
小村庄河在汇聚了三条溪流后,穿越车水马龙的人民路(原称小阳路)后,流经西太平村北部,和温州路并驾齐驱与海泊河在入海口处汇聚在一起流入胶州湾。
据说,古时涨潮时,海水便会从胶州湾入海口涌入,沿河道逆流而上,潮水可涨至现今的宁化路、阜新路口一带的河道处,村民出海捕捞的渔船便停泊在附近的河道两侧,这儿便自然形成一处小型渔码头。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小村庄河还是一条完全自然生态流淌的河流,土河堤、沙河床、不规则的河道,都是自然冲刷而成,给人一种温馨、亲切、随和之感,河里长年清水滢滢、流水潺潺。
虽沿河有几家织布厂、染坊流出些污水,但很快即被清水冲走。
五十年代后期改造修建了石头河堤,六十年代前期又铺砌了石河床。
1940年代初中期,在小村庄南山的西北脚下,建有一座无护栏、宽2米多的石板桥,连接河的南北两岸,方便人们南来北往,是当时除了小阳路上的大桥外,唯一的小村庄河过河桥。
此桥是由当时被民众誉为四沧区开明绅土赵立植先生出资修建。
六十年代末,在当时的小村庄街道办事处附近,修建了五六米宽带护栏的可供三轮汽车、地排车通行的水泥桥和人行便桥,方便了群众往来。
1991年,小村庄拆除改造时,河面被全部覆盖。
2008年春,又将东段河面修建成了休闲花园,设栏垒坛,植树种花,建廊筑亭,成为当地居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
小村庄南山
小村庄南山,顾名思义,即在小村庄的南面,也曾有人称为凤鸣山、凤凰山,共有三座山峰东西起伏相连在一起,当地居民称为第一座山、第二座山(鞍山二路即从两峰之间的山谷通过)、第三座山(现山东路以东)。第三座山上曾是德占青岛时的德军炮台要塞,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时曾与德军在此激战过,阵亡的德军官兵就埋葬在第二座山下东北角的原东花园处。
平常说小村庄南山,主要指的是与村庄相傍依的西边的这座高的山峦,即第一座山,河南沿居民称其为东山。
此山北侧为悬崖陡壁,山脚下即是溪水潺潺的小村庄河。
东、西两侧为较陡峭的山坡,南侧为角度较小的缓坡,建有较多的民房,几近山顶。尤以西南侧为甚,密密麻麻,几乎快与河南沿相接,多为穷人百姓居住,称为南山新村。
西侧北角至半山腰也有一些民房与河南沿相接连成一片。
此山在五十年代早、中期以前还是荒山秃岭,浮土盖不住嶙峋的巉岩,只有部分野草丛生,周围民众拌煤或用黄泥,都到此山下来挖黄泥,水土流失较严重,很少有人光顾。
五十年代末,平安一小的学生开始上山栽种松树苗,因无人管理,大部分没有成活。六十年代栽种的刺槐树成活率较高。
在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的年月,此山内腹几乎被掏空,山中防空洞纵横交错,山顶及四侧山脚下均有洞口,现山顶的洞口已被填平成了小松柏坛。
八十年代中期,园林部门将南山辟建为宣传中医药为主题的南山公园。
山上矗立着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医学大家的花岗岩塑像,还有丹药炼制、药臼、行医串铃、树木医生啄木鸟等雕塑,有男女老少的人体穴位铸铁雕塑及多座中医药雕塑墙等有关古代医学知识的雕塑作品,在青岛的公园或山头公园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山上各处有计划地栽植观赏林木,种草养花,修石路造曲径,筑亭建廊。山上设有大花坛和大理石板地面、石桌石凳、仿古的凉亭,还有青翠的小松柏坛。
路旁径侧布满樱花树、黑松、雪松、针松、松柏、槐树、红枫、翠竹等树种,山坡地面草坪茵茵,高低交相辉映,青翠葱笼,四季常青,加之花团锦簇,似仙境一般,成为人们休闲、娱乐、晨练、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小村庄的范围及村庄概况
小村庄的田地范围,土地区域大约为:东至现今的清江路东部一带的汉庭宾馆、东方家园、麦德隆一线,西至现今的杭州路立交桥、弘诚体育场一带至海泊河入海口,北至现今的嘉善路一带,南至现今的抚顺路一带。时光荏苒,时代变迁,各种原因的蚕食,近代已大大缩小。随着青岛建埠,外地人口大量涌入购地建宅,及民国政府的征用、收购及市政建设的需要,至民国后期,其西面只局限到现今的人民路(原小阳路),南面局限至现今的阜新路东端河南沿一带。原四方区政府,现“悦荟商厦”的北端地面即是赵姓人氏的祖茔地。
原小村庄的地理特征是三面为起伏不平的丘岭高坡,村庄基本上是东西向的长条状平洼地,故有西洼、东洼之说。
西洼的南面,隔河即是小村庄南山西麓至小阳路之间的河南沿区域。
小村庄前街旧址
河北沿即村里,其位置东起自小村庄河源头水的河溪为界,向西铺开,西至今人民路,南傍小村庄河,北至今重庆南路北侧三十多米处。
村内有东西向两条主要街道,称为前街、后街,前街离河不远穿村而过,西段与河并驾齐驱,至小阳路交汇处,与河形成夹角处的房屋,自五十年代就是菜店与粮店。现今经过改造后的楼房中有一条东西向的街道,基本就是原小村庄前街的踪迹及向东伸延至东花园的路。1935年民国时期修建的小白干路,穿越小村庄时即沿用了小村庄的后街,那时的小白干路还是较窄的,现今的温州路属于小白干路的西端。
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拆除了后街两侧的部分民房,将路面由5米拓宽为20米(后称大寨路,现名重庆南、中、北路)。
原小村庄办事处
村内也有两条南北向较宽的街道连接前、后街。
其余如赵家胡同、徐家胡同等几大胡同也都与前、后街相通,只不过以前仅供胡同内居住人员出入之用,不能当作公用通道,解放后改变了此规矩,均可作为公用通道。村内的街道、胡同都是有规律性的经纬方向。村内老住户的院落,特别是几大胡同的住宅院落均高居地面,有石条台阶进门,院内铺有石板或石板路径。
高台阶表示着权贵,在这里,恐怕主要是为防止雨季山洪暴发、河水漫溢的缘故吧。
小村庄河南沿至现今的阜新路东段及良机宾馆一带,原均为村内几大姓的土地,赵姓为多,种粮种菜。
自青岛建埠以来,尤其是民国时期修建小阳路后,这里便成了杂居区,居民多为省内各地迁入人口。因经济状况不同,购地大小不同,购自不同的姓氏,所以房屋的排列也较乱,居住区内的街道走势也无正规的方向。
至解放时,河南沿已成为人员密集的商住两用区域了。
瑞昌路与重庆南路夹角处的原上庄村,虽也有赵姓等人氏,但与小村庄的赵姓不是一家,上庄村与小村庄是互不相干的两个村庄。
解放后,因村庄太小在行政上委托小村庄管辖。在嘉定山南麓山坡处,有一大片公共墓地,因有几名外国传教士去世后埋葬在此,故人们称其为“鬼子茔”。在小村庄东头的东花园南端第二座山坡脚下,也有一座“鬼子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进攻德占青岛时,战死在小村庄第三座南山的德军官兵的墓地,共有五六座用水泥、花岗岩砌成,高五十厘米左右,顶面两边倾斜略成山形的长条形坟墓。其中一座墓高出地面六七十厘米,全用花岗岩砌成,墓碑高2米多,其顶部镶嵌着铁质十字架,碑的背面还刻着外文,据说是一位军官的墓葬。
小村庄前街与小村庄河旧貌
位于人民路与抚顺路交汇处,座落着小村庄小学,即今人民路第二小学前身,为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以赵立植为首的小村庄人共同出资创建(学校董事会公推赵立植为校长)。
原小阳路西的弘诚体育场,西太平村及民众一、二大院一带,原均属小村庄的土地,国民政府购得后,为穷人建房租住或自建房屋居住。
小村庄民俗风情
村中原有的四大姓氏,解放前掌握着村庄的行政、经济大权,掌控着民生、民俗的决定权。其中权势最重、文化程度最高的当属赵姓人氏,虽然在人口数量上他们最少,但他们掌握了村中的大部分好田地,土地数量也最多,并重视子弟文化教育和人才培养,因此经济上最富裕,日子过得最殷实。
至解放时,他们好多人已不完全依靠土地为生,有的已完全脱离了农业而经营工商业,还有的从事教育、医疗卫生等工作,有的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及国外留学后在国家有关部委和科研单位工作。
徐姓、黄姓与辛姓也是村中较有权势的姓氏,从整体经济状况和生活富裕程度看,徐姓比赵姓次之,徐姓从政从商较多,1946年1月,徐玉泉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青岛四沧区区长。
黄姓人丁兴旺,人口数量最多,但贫穷人家也多。
在村中前街上建有一庙宇,人们称为“小村庄大庙”,高大的殿堂里供奉着两尊高大的神像雕塑,一是掌管生杀大权的玉皇大帝神像,二是关公财神爷神像,大殿两侧矗立着手持兵器、龇牙咧嘴的四大天王神像。
村民们逢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求子问福,祈求平安等,都到此庙跪拜祈祷,因此香火不断。青岛建制后,庙院中加盖了房屋,为村公所之用。解放后,成为小村庄街道办事处所在地。五十年代末期,跪拜烧香逐渐被取消。
1964年破“四旧”时神像被拆除,后殿堂改建为办事处的会议室。
小村庄村址标志碑背面碑文
庙宇的大院中有两棵粗壮高大的银杏树,枝叶茂盛,树冠高于殿堂,荫盖了整个院落,据说是赵姓十三世祖所栽,至今有三百年的树龄。
1992年小村庄动工改造时,为保护白果树,开发商修改了大楼的原设计图纸,使现今的四方利群商厦大楼的南墙形状呈现凹形,为银杏树留出了生存空间。
现该树枝叶稀疏,已成半死不活之状。
在小村庄大庙的东侧墙外、小村庄河边临街处,还曾有座土地庙。
此土地庙高1.5米左右,基本是正方的庙宇形状,庙墙为青砖砌成,上有飞檐翘起,精制的青瓦盖顶,内立有石质土地爷雕像,专供去世之人报丧所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被拆除。
小村庄的三大姓赵、黄、徐,各自在村内前街设有祠堂,供奉祖先,逢年过节祠堂内香火缭绕。
按建筑面积,赵家祠堂最大,赵家祠堂位于小村庄前街的中西部,依街傍水,望山为伴。
在小村庄小学未建立前,祠堂与赵氏家族开办的私塾学堂合为一处,供本族本村及周围村庄的各家子弟入读。
黄家祠堂位于小村庄前街中部,门前高高的旗杆矗立在石桩中,高大的牌坊门楼,是典型的中国古代式门楼牌坊,建筑结构严谨,造艺精湛,门牌楼上雕梁画栋色彩艳丽斑斓,双翅飞檐错落有致,彩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光芒四射,手书堂号高挂于牌楼正中,古色古香的彩檐画壁,展现出古建筑艺术的靓丽光环。使祠堂显得宏伟壮观,既华丽又肃穆。
徐家祠堂最小,但祠堂装饰也是彩檐画壁。解放后,赵、黄两处祠堂均租给了教育部门,成为平安路第一小学的分校,解决了小村庄区域孩子们的上学问题。
小村庄的工商业概况
由于小村庄交通方便,人口密集,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小村庄及其周边地区在民国时期及五十年代早、中期,就具有了一定规模、繁荣发达的工商业。
小村庄河南沿南山下的西北角,整日织布机轰鸣作响。
有李姓等几名昌邑人合资开办的染织厂;小村庄3号,有张姓开的织布厂;人民路边有杨姓开的织布厂。河南沿街面上有家庭型的尹氏染坊、谭氏染坊,小村庄43号的郭氏染坊等,小村庄前街西部十字路口的大院内也有一染坊。
小村庄河北沿的商家主要有:约建于三十年代初的“天祥和”酒馆,村庄东头的东花园附近有一处牛奶房,为市区民众提供牛奶。前街有赵氏人家开的“小村庄医疗诊所”和“培德药铺”,史大嫚针炙推拿诊所,闻名四方的王家磨坊,跑运输的王家马车店,自产自销的张家鞋铺,专做豆腐汤和豆腐脑的万家小吃铺,专门制售猪头肉、猪蹄的王洪喜小肉铺,专门制售蜜三刀、桃酥、蛋糕的王姓蛋糕铺,小村庄烟糖杂货店及杨家杂货铺、刘家菜店、黄家包子铺、卖开水烟糖的茶炉、理发铺、家庭小照相馆等。解放后,在前街西部开办了人民银行小村庄储蓄所,还有小村庄粮店、小村庄蔬菜副食品合作社、小阳路烟糖店等。
在小村庄后街北侧与小阳路交叉处,有日占时期修建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的变电所,一直沿用到五十年代后期才弃用,后拆除建了高楼,后又拆除,现变成了悦荟商厦,变电所东侧的后街上有一家棺材铺。
2010年拍摄覆盖的河面及平改坡的小村庄
河南沿有“富源东”酒馆,张姓开的“恒盛昌”绸布庄,王姓自制自销的鞋店,王姓人家的马车店,南山烟酒糖茶水果店,两家教武术的场子,两处小杂货铺。
在小村庄南山西侧山下有一片解放前就已存在的小市场,为三排二十多米长、大小不等的“厦子”棚房店面,市场中有卖菜的、卖五谷杂粮的、卖干鲜海货的、卖生熟肉的、卖扫帚锅碗瓢盆的、卖针头线脑日用杂货的等等。早晨有卖甜沫炸香油果子的,晚上有卖馄饨的,还有烙火烧、大锅饼的,简单的日常生活物品几乎应有尽有。市场东头有座木制大棚的说书场,晩上还经常有皮影戏演出,后来改建成了水产店,六十年代中期和部分市场小房一起被拆建成了蔬菜副食品店。
大跃进年代建立了民办小学及小村庄地域唯一的幼儿园。
小村庄区域的小阳路(东侧)临街房,大部分是商业网点。
北向南有传呼电话、染坊、小阳路绸布店、裁缝铺,二十四小时服务的“宫家药房”(今人民路西侧的同盛大药房前身),“小阳路照相馆”,聂姓人家开的土产店,废品收购点及其翻新加工的小卖店,刘家磨坊,理发馆,小阳路医疗诊所,姜家磨坊,无名的小烟糖杂货铺,张姓开的钟表店兼营修表业务等。
民国时期,村子的东头空地上,在农闲时经常自发地聚集一些寻找活计的穷苦人,需短工的便可在此处招人,后形成了常态化,俗称穷汉市,也就是现今所讲的微型劳力市场。
小村庄现貌及未来瞻望
小村庄及其周围荒野之处于五六十年代开始建平房宿舍,六七十年代开建工厂企业,原来的农田和荒山空地不见了踪影。七八十年代又开始了居民住房改造,河南沿于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期旧房已全部拆除建成近30座楼房的居民区。
八十年代中期小村庄村里(河北沿)首先在东北部拆迁改造了两栋居民楼,随后,于1991年全部拆除改造,拥挤、矮小的平房和狭窄的街道胡同让位给了高楼大厦群,2008年经过平改坡等整修后,形态各异的楼顶,风姿更加绚丽多彩。
重庆南路两侧(原小村庄后街两侧),以利群四方购物广场、悦荟商厦为主的高层商住大厦群也已平地而起。
经营各种商品的商业群网,遍及人民路、重庆南路。商场、超市、农贸市场、饭馆、旅社酒店、各种食品百货、电器五金、杂货、办公用品、各家银行等等,应有尽有,样样俱全。群众吃、喝、住、行、购物、休闲、娱乐,样样方便,人民安居乐业。十几条线路的公交车不停地运送着往来的客人,使小村庄区域呈现着蒸蒸日上、一片繁荣的景象。到了夜晚,各色霓虹灯流光溢彩,人群熙熙攘攘,显示着城市夜晚迷人的美丽景色。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城市的建设与科技的发展,饱经风霜磨砺、悠久历史文化熏陶的小村庄,发生了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解放七十年来国家的飞速发展,反映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过去的小村庄一去不复返,成为历史钩沉的记忆。在奔向现代化小康社会征途中,让我们记住过去的沧桑岁月,珍视现在的幸福时光,瞻望未来的旖旎风光,小村庄定会迎来更加美好、温馨、舒适、灿烂的明天!
本文作者为岛城作家张润东老师,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与大家一起分享青岛的老村庄之一的小村庄的历史变迁与旧貌新颜,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