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初,崂山的行政区域分为两部分:以白沙河及上游内外北九水、崂顶为界,东部归青岛市管辖,西部属即墨县管辖。两地分治,不利于崂山的管理和建设。
1931年12月,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报请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批准,将原属即墨的崂山(王哥庄、北宅、夏庄、惜福镇等地)划归青岛市管辖。至此,整个崂山区域全部归青岛市辖治,为崂山旅游的开发和经营管理奠定了基础。
清代末期前,崂山的道路状况一直为山间小路,崎岖不平,人行尚艰险,车辆无法行驶。
因而,崂山旅游处于漫长的自发阶段。
1928年夏,东北海军司令沈鸿烈率领海圻等舰驻泊崂山湾。为了开发崂山旅游,他主持修建了太清官至雕龙嘴全长17.5公里的东海路,将崂东一带沿海名胜连接起来。1930年又修建了由大崂观经劈石口至王哥庄9公里的大庄路。
《民国十九年华严寺沈鸿烈功德碑》记载:“……自崂以北,近百里,山径崎岖,往来实艰于行。公首捐巨款,分段沿修,一经提倡,民皆踊跃赴工,顿令羊肠小道,尽成坦途,行者称便。
……”。
1932年,时任青岛市市长的沈鸿烈,主持修建了由登窑至流清河的登流路。1934年修建了由柳树台至北九水的柳北路,和由王哥庄至太清宫的庄太路。特别是于1934年修建了从北九水至大崂观全长5.51公里的北大路,使“十里山水画卷”的北九水成为游览胜地。
沈鸿烈小道
在沈鸿烈主政青岛市期间,重修了台柳公路,开辟了由栈桥、沙子口至太清宫的海上旅游路线。与此同时,还新修和改建了以李村为中心的乡村道路,又对山区道路时行规划建设,新修、整修了山区小路,并增设石桌、石凳,沿路设路线牌,勒刻石文,装饰景观,崂山道路交通有了较大变化。
1936年镌刻的《青岛市四方李沧劳西劳东夏庄浮山六乡道路图》石碑,较为详细的记录了30年代青岛道路建设情况,展示了沈鸿烈当政时期,对青岛“四方李沧劳西劳东夏庄浮山”六处行政管辖区域进行开发建设的情况。
《六乡区道路图碑》记载:“……民国二十一年春,海军司令、沈公兼长市政,励精图治,举凡市区文化、工商、港务自治各要政均已次第进行。尤注意於农村建设,创立乡区建设办事处,内分社会公安、教育、工务、农林诸项。关於一切养民、化民、利民、保民之政,罔不积极筹办。其属於工务者,如:辟路以利交通,掘井以便民,用筑坝以防水患,力主官民合作皆於农隙从事,材料则有公家负担,不以丝毫累民,故能用力省而收效钜。…….四年以来,计成新路一百九十六条,综长四百五十公里,材料石工暨修筑桥梁涵洞概由公款支。……”。
1934年《青岛画报》第八期刊登的宋美龄、孔祥熙、沈鸿烈和青岛工务局长邢契莘、公安局长王时泽(右起)游览崂山留影。
沈鸿烈还非常重视崂山旅游开发中的名人效应,他规定凡全国学术组织在青岛开会者,均由政府招待游览崂山。著名作家蹇先艾来青岛参加中华图书馆协会年会,对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崂山旅游留下了深刻印象。沈鸿烈还广邀全国政界要人、社会名流到崂山游览观光,著名学者杨振声、梁实秋、沈从文等即数次到崂,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的著名书法家叶恭绰(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国画院副院长),应邀游崂山后为鱼鳞瀑题写“潮音瀑”三个大字。名人纷至沓来,提高了崂山的知名度。崂山的旅游开发,经沈鸿烈的努力,初具规模。
观瀑亭
青岛市市立华严寺小学校
沈鸿烈任青岛市市长时,不仅对崂山山区的道路、学校多有修建,而且也经常游览此山。在北九水潮音瀑的观瀑亭内,悬有“观澄”二字之石匾,这是在1933年建此亭时,由沈鸿烈题刻,附有小字为:“鱼鳞口为崂山泉水之瀑布,游人玩赏,每作勾留,特辟此亭,藉供休憩。沈鸿烈。”
斐然亭
1932年,上海人士集资在崂山返岭村东南海滨建“斐然亭”,因沈鸿烈字成章,故取《论语》中“斐然成章”之句为亭名。次年又立斐然亭碑,由奉化王正廷撰写碑文,文中对沈鸿烈于崂山之开发多有赞誉之言。
沈鸿烈在华楼山题字
崂山旅游开发,经沈鸿烈的首倡,已初具规模。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崂山旅游开发的步伐中止了。沈鸿烈带着遗憾惜别崂山,撤离了青岛。
本文编辑源自网友“绿水青山123”2010年12月发表的《【东海潮涌】沈鸿烈与崂山旅游》,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