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80后估计很少有见过钢铃车的,这车是老青岛一代人难忘的记忆。它可能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因为它是用木板加轴承做成的,很多地方就叫“轴承木板车”,也有叫滑板车的,我们称轴承叫做“钢铃”,所以一直叫钢铃车,这也是那个时代很高级的自制玩具了。
缘于青岛独特的“上坡下崖”的地理条件,“钢铃车”更是大小孩子们最爱的游戏。孩子坐在上面,到一个下坡从高到低往下滑,快的获胜。当时青岛的几大坡,大连路,江苏路,松江路的“U型路”都是最好玩的地方。
普通钢铃车,轴承、重力作动力,脚做闸;升级版钢铃车,别上个棍子,为自带手闸。
此处说的是普通钢铃车。
孩子坐在钢铃车车面,靠重力下滑。钢铃车讲究快,窍门“别”,即在行进中挡住别人,左右自如。如若左右拐,需用手扶地导向,配合脚触地转向,到目的地,脚踩住地面停止,先到者为胜。
当时台东的“礼拜集”,是“高手”切磋之地。逢集,市南、市北等各区的孩子抱着自己做的钢铃车来此“会一会”,看看谁的车好。
但是也有漏洞。游戏惯性太大,脚做闸,“费鞋”。
那时候孩子们都穿白胶鞋或是黄胶鞋,仔细着穿,一双鞋能穿好几个月。有时候补上几个补丁还能再穿些日子。但是钢铃车游戏模式一开,在大下坡上你追我赶、你挡我绕,一个月的功夫,一双鞋就“底透”了。在那个物资还不丰富的年代,孩子们常常是玩的时候爽翻天,回家后挨爹妈一顿打。
计划经济年代,居家过日子离不开的物品,买粮、买煤、购买冬储大白菜等,钢铃车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很多人都会用自制的钢铃车往家拉,或是邻里家互相借着用,那些没有钢铃车的人,看着钢铃车在路上颠簸着前行,听着钢铃车发出的那刺耳的响声,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
给我好看
你就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