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1日电(谢灵均)今日起,《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面对这份史上最严格的垃圾管理条例,网友们也着实犯了难:杨梅属于什么垃圾?杨梅核属于什么垃圾?龙虾壳是什么垃圾?龙虾肉又是什么垃圾?在没搞清楚之前,我不敢下口!
有网友脑洞大开,想到一种速记法:是干是湿,让猪试吃。猪可以吃的是厨余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连猪都不吃的是其他垃圾,可以卖了钱买猪的是可回收垃圾。可见猪为人类贡献了太多。还有网友表示,已经下载了即查即得的手机软件,一查便知垃圾是干是湿、能否回收。
事实上,中国垃圾分类试点由来已久。早在2000年,中国就已经开始在试点城市推行垃圾分类。19年后的今天,随着本次《条例》施行,上海垃圾分类正式进入“强制时代”,预计今后将有更多城市加入垃圾分类的行列中来。
那么,中国为何如此重视垃圾处理?垃圾分类带来的价值究竟有多大?面对复杂的分类规则,公民参与如何实现?围绕以上问题,对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进行了专访。
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
韩晓平强调:“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反地,我们必须意识到,资源是有限的。垃圾分类能从源头上提高回收利用效率,真正让垃圾产生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垃圾的主要处理方式是焚烧和填埋,但在经济学上,垃圾是“被放错位置的资源”。例如,湿垃圾的主要成分是有机物,经过处理之后可以成为饲料来源;干垃圾可以进行焚烧产生电能。当我们通过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将不同类别的垃圾运输至目的地,并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可以大大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
韩晓平指出,垃圾分类所带来的巨大价值体现在方方面面。垃圾焚烧厂、垃圾填埋场占据大量土地,而且土地被用于填埋垃圾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继续使用,这对土地资源是一种极大浪费。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行,大量土地资源将被释放出来。通过垃圾分类,可以将废纸回收再利用,代替原木制造再生纸,既能保护树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一举多得。垃圾分类还可以有效剔除有害垃圾,减少对环境的危害。
公民参与如何实现?
垃圾分类与国民素质发展息息相关,与民众的实际行动密不可分。“很多年前我去过墨西哥的一个边陲小镇,那里的经济条件落后,但街道却十分干净,因为那里的人们非常重视垃圾处理。唯有每位公民、每个家庭开始重视垃圾分类,从自己做起,环保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但是,该如何提高公民参与度,让垃圾分类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呢?有网友表示,中国推行垃圾分类必须采取强制性措施。也有网友认为,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追溯垃圾来源,促使公民身体力行,正视垃圾分类规则。
其实,推行垃圾分类不必“摸着石头过河”。过去几十年间,世界多个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垃圾分类之路。例如,日本起初将垃圾分为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之后随着垃圾分类细则不断演变形成现今实行的、十分严格细致的垃圾分类制度。
韩晓平说:“日本民众严格遵循垃圾分类规则,这与日本的环保观念培养有很大关系。通过环保宣传和教育,日本民众深谙资源是有限的、通过回收再利用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理,这才取得了现在的一系列垃圾分类成果。”
德国将垃圾分成厨余垃圾、废纸张、包装材料等在内的七大类,但时至今日,德国的垃圾误投率仍然很高。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位公民持之以恒、共同努力。虽然适应垃圾分类规则需要耗费大家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30年后,当你回看那红色、蓝色、棕色、黑色的垃圾桶时,或许会回想,当年的我,也为推行垃圾分类出了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