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新市民的融入和普通话的普及,青岛方言的一些老词汇已经或正在逐渐消失,用方言说点旧事片断和当今之事,那些原汁原味的青岛话,来寻回更多曾经的美好回忆。俺发小住的场,拆了
1---发小
俺发小住在台东的标山路,这不,去年俺这场(地方)以什么东西快速路两侧改造的名义拆了半条街,俺当时还挺不嘎使(割舍)离开这个场和老房子。
这个场靠子(靠着)太平山、榉林山、汇泉公园和前海沿,靠子(靠着)礼拜集(南山市场)、东镇市场楼(台东商业街)和百货大楼(百惠商厦)。
还有两个小公园和一个夜市街,这些场俺们基本都是量步就去了。
以前逢个礼拜天或节假日也去逛逛街里(中山路),一般都是爬上延安路大坡(延安路西),再下上个大坡,插个近道顺着胶东路的波罗油子走去的。
就像青岛银(青岛人)自恋一样,俺这个场的银也是自恋地角好,空气好,交通好。
2---四沟八路
这一带最早有四条很大的山沟,即聚仙路西侧南山大沟(现花木市场)、榉林山榆树沟(现明霞支路西侧)、明霞路以西山沟(现台东体育场),京山采石场大沟(现通山路西侧),有树林子有水湾子。还有盛产公园蜜桃的果园就在中山公园东北坡上。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来统建了不少的平房和小二起。七十年代初这些大沟都已填平了,盖了一大些小楼房,房子就有点密集了。
记得以前离这场不远的东南边(延安二路小学东和南),有一排排标准平房是建在榉林山边下的,也是红砖红瓦,竹篱小院,绿树掩映,空气清爽,号称台东的八大关。文革时期经常有老外光临住户参观访问。
标山路自东端的太清路到西端的通山路全长两站路,还真有八条南北路交叉,即太清路、上清路、聚仙路、延安二路、明霞路、尖山路、延安一路、通山路。
这不,据说标山路中段已经有了一期二期---规划了,过些年再回来说不定就是青岛的又一个新的大社区,说不定也会再搞八条大道或重新命名,属新八路系列,叫八大沟或八大川什么的。但愿新名称有点煽头。
3---春末秋初
以前俺家南面就是个山岭(尖山路南端,现旅游学校东的山上),山岭顶部是个大平地,那是放风筝的绝佳高地,春末或秋初小风一吹,老少爷们呼啸山头,人人摇拐扯线仰脖子,什么纸风筝/竹八卦/带哨的/转眼的/拖飘带的,百鸢竞飞,好不热闹。
不少人在山头放高,走下山了,在家门口拽着线显摆(显耀)。
这个时候的早晚,山上和沟里也有不少练功的/练嗓子的,练功场子都是个人平出的“领地”。俺还跟着楼头大爷去练了练压腿蹲裆,所以后来还斗了几个小贼,呵呵,现在不行了,上楼直小喘。
知道吗?青岛那个演《快乐的单身汉》成名的星哥刘信义,出道前就住在这山岭根下的老*厂宿舍,他见到过俺但不认识俺,他最初也在那个山上练过武功把式。
4---三伏天
以前青岛伏天(夏天)也是特别的也(热),那时还木有(没有)风扇空调,进家来银银(人人)拿个大蒲扇呼嗒呼嗒煽风凉快。
俺家的楼道是露天的,完全西晒,晌午头晒得楼道墙都玻银(烫人),晚上小屋来也是木法(没法)困觉,就拿个蓑雨(草雨披)铺在门外地上,躺在上面可以看到天上月亮和银河,可以数天上的星星,俺躺不住,一会儿爬起来仰头走走停停倒倒,还真是银走月亮也走,银停月亮也停,银倒月亮也倒。
当然半夜三更还得跑回家来关好门窗(屋来提前点蚊香熏过了),因为外边蚊子乌泱泱的生往身上聚,叫蚊子叮了用手挖挖(挠挠)就是个大嘎瘩(疙瘩)。
贝天(白天)大街上老是有卖冰糕的,提子个(提着个)木盒子或保温桶,拖子腔嘘或(拖着腔吆喝):“卖冰糕…三分的--”。馋的孩子们直拉拉水,实在靠不住(忍不住)就赖乎乎地求大银(家长)买根冰糕,然后用小口木拉木拉(舔食)解个瘾,冰糕棍还得留子(留着)好插个小船。
5---过年了
那年代要问孩子最喜欢过什么,都会说:最喜欢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好东西,穿新衣裳。过去不是有个俗话:谁过年不吃个饺子?过年还可以放个爆争(鞭炮),小孩子放个小鞭、滴答珍(只滴火花,不响)也恣晕晕的。
过年包古扎(包饺子)时,包进几个小银子(硬币),包好先放盖垫上,水开了下锅滚两个滚就熟了,下出饺子来,老银(老人)还要先浇点浇点再让大家吃。那时候过年能包个贝面又馅(白面肉馅)饺子,蘸个忌讳蒜泥(醋蒜)就着,就非常知聚(知足)了,平日就是糊饼子就嘎大头(咸芥头),哈个苞米面子稀饭。当然家里来kei(客人)了,就是大肉大鱼大盘子了。
6---小日子
平日轧又(买肉)只挑肥膘的,不嘎使(不舍得)吃,回家炼成大又(肉脂)好熬菜,有时赶个小海捡点海菜回来,掺上点面子,团弄团弄奏个(做zou个)菜齐溜(菜团),也是有滋有味的,嘎拉(蛤蜊)五分钱一斤也不是见天(每天)吃。
7---拉风掀
以前老房子家家都是拉风掀(风匣)烧大锅奏饭(做饭),炉灶多是烧劈柴和煤面,生火做饭是一种每天必须要做的营生(劳务),因为简单和生活必须,老少都要干,到了下班做饭时节,家家“咕哒”相闻,釜台(房顶烟筒)冒烟,却是无香可飘。
俺有时也勤快似的主动拉几下风掀,喜欢听风掀来的小舌头“咕哒,咕哒”的动静,节奏可疾可缓,全在银的掌握中。
拉风掀是一项很好的腰腹手臂发力的前后往复运动,如果保留到现今,减腹减膘效果肯定胜过现在的健身房和美容院。当时大肚佛(大腹便便)木有(没有)现在这么多,大概与此有关。(俺现在也没有大肚子,呵呵)
8---放假疯
那时小学生木有(没有)那么多家庭作业,学校放假了,孩子们就在院来或街上疯,玩的土花样和庄户耍还真不少,小骚(男孩)们骑马打仗、藏摸糊、踢大脚、滚铁环、斗拐、弹蛋儿、弹杏胡、卡烟牌、摔黄泥、打木头、打雪仗等,有时侯跑到附近几个山上或山沟去粘截溜(蝉)、逮土蚱(蟋蟀)、挖土鳖等;小么儿(小女孩)们则跳皮筋、跳房(方格)、拾玻古(石子)、翻棉单、过家家等等,真是不亦乐乎。
孩子们玩累了、疯够了或饥困(饥饿)了跑回家来,大银(家长)就巴数(训斥)开了:“看看嫩皮(你顽皮)的,上哪去鼓溜得(滚得)灰花驴滚”。衣裳和身上肯定是脏的木法(没法)看了,然后拿个搓板和黑胰子搓巴搓巴两下就中了,衣裳破了就再找块铺衬(布头)缝个补丁,那时大孩小孩衣裳上都有补丁的,有时邻居娘们儿也比比谁家的补丁和针线活做(zou)得技靓(手巧)
9---老房邻
住老房子的,过日子是主要话题,邻居们爱喳咕谁家客(富裕)了,谁家会过日子了,谁家两口子叽歪了,谁家孩子将媳妇(娶妻)了,谁家置个大金驴(金鹿自行车)了----,想想这一带还是老住户多,穷银(穷人)家多,大多买不起商品房。
现在心思心思和这些发小的还真木嘎伙够(没结交够),还有俺这个场楼上楼下的大爷大姨们,这一阵子分开了见不着,还真念叨他们。
乡音就是方言,在我们普通话的主流下已经变得越来越稀薄。编辑的一篇青岛方言短文,或许只是那么一个小小的音符,就足以引发无数老青岛的共鸣。后期还会继续编辑发布一些类似的图文,让更多的人们“感受青岛话,记住家乡味”。
本文作者为网友“守峻”发表于2008年12月22日,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文中图片源自网友提供及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