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号 > 正文

小学生偷拍妈妈私照:“关注我,给你看我妈妈屁股!”

2019-12-17 10:01 来源:暖暖妈爱分享
分享到:
最近看到这样一个新闻,在韩国的小学生中,出现了一股偷拍妈妈的风潮。
小学生们在家中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偷拍着母亲的一举一动,并将视频标注「偷拍妈妈」的字样,上传至Youtube等视频平台。

这样的垃圾行为,竟然在以小学生为中心的群体里成为了一股潮流,被无限的扩散和流行开。要知道,这些偷拍镜头里,妈妈们处于比较随意和私密的状态。
可能在家中没有穿内衣,可能睡着了腿露在外面,也可能在给小宝宝哺乳……这些都会被记录下来。
谁也不会想到,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会做出把妈妈的私生活偷拍下来,传给外人看的事!难道以后睡着的时候,要锁着门不让孩子进来吗?……
这些小学生们把偷拍妈妈的视频上传到网络之后,会产生甚至数十万的浏览量,部分“别有用心”的网友甚至留言“鼓励”:“如果姐姐在,也偷拍姐姐来看看。”
于是很多小学生尽管最初是出于好玩,看到浏览量不断上升和部分网友的留言暗示和怂恿,小孩子们偷拍妈妈的画面变得越来越私密。更有甚者,小学生BJ在网上宣称“只要关注我,就给你看我妈妈的屁股”。
我进一步了解后发现,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韩国,在我国小孩子们偷拍甚至直播的风气,甚嚣尘上。
据澎湃新闻报道,抖音上出现了一个女童拍的视频。网络流传的一张视频截图显示,一名女童对着屏幕哭诉,“我妈妈死了,能给我一个赞吗?”下方的文字写着:“妈妈被车撞死了,去医院晚了。”(8月24日,抖音方面回应称,相关视频被发现后,已第一时间下架处理。)
一位网友说,他在抖音平台看过上述视频,同时还发现了模仿视频,称“还有一堆小孩模仿”“我已知的就三个了”。
该网友提供的一张视频截图显示,名为“Over agajn”的抖音账户曾发布女童哭诉视频,下方文字写着:“今天妈妈火化了。我再见不到他(注:应该她)。求求你们。就给我一万个赞可以吗?”
难怪,有些妈妈看到后,十分纠结:我们做家长的,到底该网络怎么办?

正视网络
我十分理解有些妈妈,坚决抵制孩子和网络接触的心态。
我想起我和暖暖之间的一件事。
暖暖的IPAD里并没有什么游戏软件,但是有的时候她自己打开学习软件或者视频,会自动的蹦出来下载游戏的链接,不注意就一连下了很多个游戏。
有次被我意外看到了,我问她为什么要下这些游戏,她说不是我想下的,有时候一点,它自动就弹出来下载了。
然后她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妈妈,为什么游戏里面的女人都是胸很大、屁股很大的呢?”我一开始心里一紧,想着难道要和孩子聊这么大尺度的话题了吗,但还是安了安心神。
“你认为这样胸很大屁股很大很好看吗?”
“没觉得,我觉得都差不多吧。”
“那你看到街上有没有这样胸很大屁股很大的女人嘛?”
“好像也没有看到。”
……
我们摊开来聊了,她也没有再好奇和追问,这段对话也就自然而然结束了。后来,每隔一段时间我会去看看她的IPAD,看看游戏是不是孩子可以玩的,有些不太适合孩子玩的游戏,我就会删除。她也知道,但她没有觉得我在控制她,前段时间还和我聊,她们班上有个男生会唱《野狼disco》,她觉得一点都不好听。
所以,我一直觉得,面对网络,只有我们做家长的只有正视,不过度反应,也不过度吹捧,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件平常事,而不至于因为好奇和逆反心理,去故意涉猎。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注意到网络有黑暗面,但同时我们也在享受网络的便利。网络只是社会环境里的一个小生态,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而不是一味拒绝孩子接触。

打破好奇
当然,如果孩子真的很好奇,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借助网络,更机智地回答孩子。
我有个朋友曾分享的一个方法我觉得就很好,他们家的儿子有一天问:“爸爸,什么是安全套?”
他瞬间石化了,天哪,儿子这是从哪里看到的?!但这时候纠结儿子怎么知道的,也没有意义了。他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杀毒软件”的比喻,很形象,于是依葫芦画瓢地告诉儿子:
孩子听完后,虽然似懂非懂,但也没再好奇了。所以,网络这把双刃剑,向着孩子的不全是弊端,关键还是要看我们家长如何引导。既然无法避免孩子接触,不如顺势借助网络解答。

学会分辨
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除了打破好奇,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建立他们的世界观,识别什么是真美、假美;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什么是真的快乐、什么只是一些虚假的快乐泡沫。然后,可以教她们如何正确地使用网络,网络有哪些真正迷人的东西。
像7岁的广东男孩皮卡,靠着90多条实验短视频,收获了22万粉丝。
三根棉签拽起400克铁灯笼;
空瓶子里的吸管变成喷泉;
用A3纸拎起50斤重的皮卡。
这些新奇有趣的实验,连同大人都说不上来的复杂原理,在小皮卡的操作和解说下,都变得趣味横生。
而皮卡的妈妈,在儿子初次接触网络时,并没有一味禁止,而是用网络让儿子的科学实验充满仪式感;也会帮助儿子上网查找有趣的实验原理,丰富儿子的知识储备。
所以你看,聪明的妈妈知道,断网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早晚要独自面对网络的孩子,必须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才是真正获得成长。

我们的陪伴
当然了,现在的网络监管确实还需要加强,网络环境确实需要我们大家去维护。但当孩子已经面对网络了,我们家长的陪伴和引导,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孩子觉得有别的事情更有趣,自然不会一味地沉迷在网络里。
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用电视媒介中新闻和广告定位在10岁孩子的智力水平,来说明孩子童年过早的消逝。而在10后的时代里,孩子们对成人社交法则、情感模块的模仿,分界线上的年龄可能比10岁还要低。

那面对网络世界对孩子世界的侵占,我们该怎么办呢?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来一个概念:过渡空间。
对于大人而言,过渡空间可能是车里和洗手间里;对于孩子而言,过渡空间可能是玩具屋和图书室;但对于大人和孩子而言,共同的过渡空间无疑都包括:网络。
而网络这个过渡空间把人们传送到哪儿,才是意义所在。从过渡空间出来之后,你是更空虚了,还是更丰富了,就是使用方式的差别所在了。
在我们小时候,过渡空间是书籍,携带书籍就像随身携带了一个小型避难所。我不希望10后这一代的孩子们,一头扎进网络里,头脑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不知这个世界上还有书籍、还有运动、还有绘画弹琴等美好的过渡空间。
如果我们做家长的,能以身作则,引导孩子多看书、多运动、多发展些兴趣爱好,孩子们也会慢慢找到自己的快乐所在吧。
当然我知道生活很累,育儿更是累上加累。
但《与神对话》中有一句话:爱永远不是由你触及对方多少次来衡量的,而是由你走进对方心里多少次来衡量的。 
我们牺牲周末拿着手机陪在孩子身边一整天,未必走进了他们的心里一点点。而我们一起读的书、看的画展、玩的运动,这些将来都会成为我们在他们心里的高光时刻。
所以,我跟自己说,哪怕很累,也耐心一点,再耐心一点。未来他们有的是时间在网络世界中探索、徜徉、创造,而我要做的是,在一开始握着他的小手,把握好方向;在一开始扩大他的视野,让他看到网络世界之外的美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