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来青岛,是在去年的6月。那时我刚下火车出站,便被轻柔的海风夹带着咸涩的海水所打动,那一刻我有些后悔,后悔没有早一点来认识这个城市。
后来,我迷恋上了这里,留在了青岛,住在了老西镇。
之所以选择西镇,是因为它的安静淡然。虽然紧挨繁华的车站,它却没有闹市区那般喧闹。
很早前,“台西镇”与“台东镇”遥相呼应。随着时间的轮转,台东镇涅槃重生成了商业旅游一条街,也就是现在的台东。
如果说青岛是个婀娜多姿的少女,那西镇就是这少女的双眸,记录着老青岛的桑田沧海。
年初,从劈柴院搬到西镇,来不及为楼前抽出新绿的梧桐树惊喜,便被街道上飘着的香味所吸引。
作为一个刚搬过来的租客,自然要迈开”11路车(双腿)“,细细品尝这街上的每一个香味。
在西镇,随处可见遍布于大街小巷的啤酒屋。
门前是银色的、装饰着斑驳铁锈的酒桶,屋里三五好友,面色微醺,唾沫横飞,侃天侃地。“来,继续哈!”
和年轻人不同的是,许多西镇老土著,喜欢打上一杯散啤,也不点菜,碰上人多的时候,带个小马夹,往门前一坐,就开始细细品味这老西镇的时光。
有喝自然少不了吃的,要是遇到本地的热情大哥,你要问他”西镇有什么好吃的?“那你就做好陷入选择困难的沼泽中。
一中旁的李姐炸串、闻名青岛的电站烤肉和臭豆腐、皮薄馅厚的大邱大包,还有甜沫肉火烧、酥皮油炸糕、劈柴院锅贴......在西镇,像这样开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美食店不在少数!
西镇的许多美食,之所以历经几代,依旧火爆的原因就是,永远保持着最初的美味。
和西镇许多流传下来的美食一样,西镇的大院,虽然随着西镇的发展,被拆除了所剩无几,但它仍然是许多西镇土著最怀念的建筑。
02 西镇住行
我是个莫名对旧事物极有兴趣的人,住在西镇更少不了去追寻、记录这里的曾经。
于是常在工作之余,一个人拿着相机,用双脚去丈量西镇的每一个角落,感受城市变迁留下的余温。
破旧的小院里,只有风声
就像是老北京的胡同,旧上海的弄堂,都承载着当地几代人的生活记忆,西镇的大院亦是如此。
不同的是,西镇的大院略显低调,不及老北京胡同、旧上海弄堂那样有名。
大杂院里,人去楼空
相同的是,在大院里,各家屋顶挨着屋顶,邻里关系融洽。一到夏天,家家户户都会搬个小桌到门口,一边吃饭,一边拉呱。
曾在路边等车时,听生活在这里的老人说道,”西镇大院多,暖心窝!“
从外面看去,就更显凄凉
二院、五院、八院;西镇炮台、幸福楼等,老一辈的人,只要一说起西镇的大院,就会滔滔不绝。那个大院,大概就是他们回不去,又时常念起的童年。
如今的大院,早已变了模样
西镇交通便利,公交、轮渡还有在建的地铁线,许多来青拼搏的年轻人,之所以选择在西镇落脚,也是因为这里的公交线路发达,上下班省事儿。
每逢周末,都可以看到许多生活在西镇的人,坐着公交去青岛的各个角落游玩,也可以看到,许多游客坐着轮渡,在摇摇晃晃中驶向梦中所往。
海风吹过,一朵浪花溅起,又忍不住让生活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回想起当年的老西镇。
03 西镇往事
1901年的夏天,在距离团岛南面的海岸线,大约一公里的一片坡地上,第二个华人劳工住宅区诞生了,因为地处观象台以西,故名台西镇。
由于港口的生意往来多,来此谋生的人也越来越多,西镇也成为了青岛城市发展的源头。
冬日的早市,依旧热闹
在八大峡打篮球时,认识了几位从西镇长大的土著,每逢提起西镇的过往,他们便会点起一根香烟,在烟雾缭绕中,讲上大半天。
海边钓螃蟹的老大爷,大概正在回忆自己的童年
台西医院的太平间、绿油油的菠菜地和曾经的“马虎窝”,这些都是他们曾经嬉笑打闹的地方。
盛夏一起去洗海澡比扎猛子,去礁石堆里敲海蛎子,钓螃蟹等,西镇对于他们来说,已不是一个简单的代名词。他们见证了西镇的变迁和发展,在这里“藏”下了童年还有回忆~
图片来源微博
造船厂机器的轰鸣声、后海的归帆、东平路上的红旗电影院,都随着时光的流逝,带着他们的童年,一起消失在波光粼粼的海平面!
虽然,我不是青岛西镇长大的;虽然,我对它的了解还知之甚少。但是,在这里生活的短暂时光中,我也渐渐被这里的淳朴、善良又带些厚重历史的小城气息所感染。
西镇,它承载着我来青打拼奋斗的所有过往,藏着我的快乐与悲伤。未来的某天,当我不得不离开这里时,我会永远铭记西镇。因为它,藏着我对整个青岛的美好回忆!
你好,西镇!很高兴认识你!
#本期话题#
关于西镇
你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
评论区来聊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