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号 > 正文

青岛农业大学5位校友入选国家杰青、国家优青!

2019-11-28 06:06 作者:或通讯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
分享到: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最终立项名单。在公布的296个资助项目中,青岛农业大学3位校友成功入选,分别是:果树专业94级校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作峰,畜牧专业93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建国,畜牧专业97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王金勇。

此外,在前期公布的2019年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25个资助项目中,学校园艺专业99级校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鲁显楷,农学专业2002级校友、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辛明明2位校友成功入选。

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是国家人才梯队中的重要项目,是每一家科研院校所重视的人才项目,也是每一位中青年学者的奋斗目标。据统计,2019年国家杰青本科毕业院校为107所高校,其中我校入选的校友人数位列第19名。2019年国家优青本科毕业院校为150多所高校,其中我校入选校友人数位列第54名。近年来,我校先后有多名校友入选长江学者、万人计划、国家杰青和国家优青,体现了较高的人才培养质量。

朱作峰,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果树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2008 -2010年在日本国立生物资源研究所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植物遗传育种与种子科学系主任,教育部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研究方向为水稻种质资源创制与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发掘。长期致力于栽培稻平行驯化的分子机理研究。通过构建亚洲栽培稻和非洲栽培稻为受体、野生稻为供体的渗入系,分离控制栽培稻株型、穗型、粒型和落粒性等重要驯化性状的关键基因,解析其演化的分子机制,并比较这些驯化性状的分子机理在非洲栽培稻和亚洲栽培稻中的异同,为全面揭示非洲栽培稻和亚洲栽培稻平行驯化的规律提供重要基础,同时为水稻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近年来,采用图位克隆策略,鉴定了水稻落粒性、穗型、株型、粒重等性状的关键驯化基因,揭示了亚洲栽培稻穗型变紧、穗粒数增加,非洲栽培稻落粒性丧失、株型变直立、籽粒变小的分子调控机理。研究结果不仅为揭示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分子机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栽培稻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结果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Plants 、jkMolecular Plant 和 Plant Journal 等杂志上发表。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十三五国家科技重点项目子课题等10余项,共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授权2项)。
赵建国,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大动物遗传修饰研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2000年获甘肃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获东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3-200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05-2007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10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美国猪资源与研究中心任研究助理教授;2010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现代农业创新基地项目“百人计划”。

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正向遗传学和反向遗传学策略的猪功能基因筛选和经济性状的遗传解析。近年来在PNAS、Blood、EMBO Mol Med、ELife、J Mol Cell Biol、Hum Genet、Biol Reprod、Reproduction等主流期刊共发表SCI 论文30多篇,担任J Mol Cell Biol、J Integr Agr、Sci Rep等杂志编委,科技部“863”项目首席科学家、“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评估专家组成员。2016年获得十七届Royan国际研究奖。

王金勇,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美国血液学会会员,国际干细胞学会会员。2001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畜牧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6年8月-2007年8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星医学院(Medical College of Wisconsin)病理系、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肿瘤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晋升为该校助理研究员(Assistant Scientist);2012年3月加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负责组建血液与免疫细胞再生研究室。

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生物学的基础与转化,重心集中在开发新技术扩增HSC,重编程途径制备病人特异性HSC(iHSC),以及开发动物模型研究造血微环境及iHSC的生理功能。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干细胞战略先导子课题、973课题、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项目资助,近几年在Blood、Stem Cells、Cell Cycle、Leukemia、JCI、JBC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鲁显楷,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获得者。2003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园艺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博士学位;2008年3月-2016年7月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16.8-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陈焕镛研究员。2013-2014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植物与微生物学系做访问学者,2017-2019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进行访问交流。

主要研究方向为氮沉降全球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以及关键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影响方面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响应与适应方面的长期试验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点项目、优青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973计划项目课题等多个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6篇,被SCI引用1700余次。相关成果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氮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响应规律,丰富了对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地球化学机理的认识,推动了中国在氮循环研究领域的发展。2016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辛明明,男,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获得者。2006年毕业于青岛农业大学(原莱阳农学院)农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11年11月-2014年3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4月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小麦籽粒发育及耐热分子遗传改良,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和北京市科委项目1项。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Plant Cellgh、New Phytologist、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等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10余篇,副主编教材1部,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奖各1项。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