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号 > 正文

《少年的你》:现实题材下青春片的爱与救赎

2019-11-11 08:38 来源: 海大电影课
分享到:

2018级文艺学 周文燕

2019年10月25日上映的《少年的你》,在短短12天里,票房突破了12亿。据猫眼数据,目前该片位列2019电影票房总榜第12位,2019国产片票房榜第9位。豆瓣评分高达8.4,甚至超越了小说原著《少年的你,如此美丽》。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无疑给了这部电影一个极大的肯定。 

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影片有王家卫的影子——侧重刻画人物、用镜头语言描写情绪。冷暖滤镜的设置渲染了环境和内心的变化,略显破碎的剪辑让影片高潮不断,频繁的面部特写镜头放大了演员的动作,更强烈地表现了当下的情绪体验。此外,电影的声效也是一个加分项,例如高考时进考场的一段消音处理很好地渲染了紧张的情绪。然而此部电影最引人瞩目的是校园欺凌题材的现实主义思考。在青春片成长母题的观照下,作为被欺凌者的陈念成长坎坷,面对成长的伤与痛,家庭和学校集体失语。

一次偶然,陈念帮助了街头混混小北,两人结识后惺惺相惜,报团取暖,度过了一段较为温情的时光,然而针对她的校园暴力从未停止,甚至愈演愈烈,陈念和小北的反抗渐渐无力,颇具悬疑色彩的失手杀人的叙述桥段将两人从校园推向了社会的视野。最初两人联合起来对抗警察的质询,小北决心替陈念顶罪。后来在郑易的帮助下,陈念勇敢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这无疑是最好的结局。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你是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被欺凌者的角色设置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在这一层面上,影片是为被欺凌的少年发声,也是为每个成长中的少年发声。正如影片结尾所说,“当每个人都能贡献力量,我们就能保护少年,保护世界。”家庭、学校、社会和法律联起手来,每一位少年都应该被保护,每一位少年都应该肩并肩走在阳光下。从现实主义关怀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对演员演技的夸赞,还是对“融梗”嫌疑的讨论,都掩盖不了电影本身传递的正能量。

近年来,关于校园霸凌的新闻频频出现。但众所周知的是,校园欺凌早已不是新鲜事,每一个曾经少年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校园欺凌,身体上的,亦或是心灵上的。在国际上,美国电影《大象》、《月光男孩》,日本电影《人生life》、《告白》,韩国电影《夜间飞行》等都涉及到了校园欺凌。然而直到2018年,中国国内电影界才出现了第一部涉及校园欺凌题材的青春片《悲伤逆流成河》。我们可以发现,《少年的你》和《悲伤逆流成河》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一方面,在人物设置上,这两部涉及校园欺凌的影片都存在施暴者、被施暴者、旁观者、从众者、无能的老师和失职的家长这几类人物角色。另一方面,两部电影都着重渲染影片情感色彩。无论是陈念在大特写镜头对准下的微妙表情,还是易遥在海边自杀时声嘶力竭的呐喊,被施暴者内心的情感活动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是,在校园欺凌题材的表现上,《少年的你》比《悲伤逆流成河》更为深刻和全面。改编自郭敬明同名小说的《悲伤逆流成河》更偏向于青春伤痛电影,对校园欺凌的现实思考显然不够深刻,从略显稚嫩的台词和抒情的背景音乐可见一斑,更毋庸说欺凌主题的表达仅仅局限在校园的小格局和个人青春的毁灭之中。 

相比之下,《少年的你》增添了一个警察的角色——郑易,郑易即正义。他从最初面对校园欺凌的无能为力到维护社会正义秩序时选择了勇敢坚持,最终引导两位少年走入正途。从正义的角度,法律必须对陈念失手杀人做出相应的制裁。从人的角度,倘若小北替陈念承担杀人的责任,故事的结局无疑是缺憾的,两位少年的未来并不光明。在这一点上,《少年的你》弥补了《悲伤逆流成河》社会正义失语的设定,突破了略显孱弱的现实思考和个人伤痛的小格局。此外,相比较于《悲伤逆流成河》易遥自杀的悲剧结尾,《少年的你》给观众更多的向上的力量。陈念在出狱以后回归社会,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她选择用一种过来者的温柔关注和保护那个被孤立的小女孩。影片结尾,陈念,小北和小女孩一起走在阳光之下,美好而治愈。《悲伤逆流成河》的结尾给了观影者伤感、痛苦和愤怒,而《少年的你》让我们发现了痛苦之后的阳光。它最终的落脚点是光明的,温暖的,有希望的。

放在更为广阔的中国校园青春片的视野下,《少年的你》更贴近了当下的现实,我们可以看出曾国祥导演及其团队在市场化生存之下努力寻求现实题材电影和青春纯爱片的调和。在电影里,小北和陈念之间的感情线融入在校园暴力的现实背景之中。爱和暴力这两大经典主题以及俏皮、悬疑元素的的融入为影片赚足了眼球,而且在同类题材的校园青春片中,它的现实主义思考无疑是更为进步的。在这一层面上,《少年的你》展现了青春片更为广阔的创作天地。

在影片开头,镜头语言叙述节奏平缓,陈念正在教授英语课程,背后的黑板宣传语“拥抱阳光,灿烂成长”意味深长。镜头一转,回到陈念的高中时期,同学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自杀的情景上演,手持镜头紧紧跟随陈念而移动,陈念的行为与周围同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也预示着陈念即将被孤立和欺凌。针对她的身体暴力、心理暴力和网络暴力接踵而至。这一颇具商业色彩的好莱坞式的电影开头紧紧抓住了观众的眼球。电影里还与许多俏皮和悬疑的元素,例如,杀人案的情节作了倒叙反转处理,小北和陈念之前的俏皮对话—“带你回来不是为了睡你。说实话,也不是没想过”、“硬不硬?什么?我问你沙发硬不硬”等等也为影片注入了轻松的笑点。更为动人的是两个小人物之间的极致深情——“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我这个人什么都不是,没脑子,没钱,也没有未来,可是我喜欢一个人,我就要给她最好的结局”、“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小北甚至可以为了陈念背上杀人的罪名。如此美好和无私的感情让人格外珍惜,然而故事却非要将他们置于绝境。欺凌者惨死,被欺凌者背上杀人的罪名,这种无力反抗的宿命反转推动情节走向高潮。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了情感的高峰体验。在这些设置上,电影的节奏和情绪有了张力,观众的情感体验也更为丰厚。这也体现了电影创作在市场生存上的考量。

但是,商业考量和电影审查掩盖不了是创作团队真挚和强烈的现实指向。从影片细节处理来说,它较为真实和细腻地展现了高考这一时段的状态。按照成绩换座次、高考时陪考老师的加油打气,这都是一些贴近现实的细节描写。演员造型上也极度贴近现实,比如剃光头、素颜甚至黑化造型等等,这都体现了电影对真实的尊重。此外,“现实主义首先一定是问题导向,它都是从问题入手来介入现实,并且意图、力图改变现实。”《少年的你》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指向。导演曾国祥曾说,“少年的成长里经历的不只有学习,也不只有对爱情的追求,他们也许有自己的苦战,我们希望能如实表达他们成长的困扰和热情”。这就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创作初衷——意欲摆脱青春片的套路与狗血,决计要描绘两个活生生的少年。此外,在主题表达上,《少年的你》也是直指现实的。影片以被霸凌者的视角质问观众,引导观众思考校园欺凌这一现象。胡小蝶对着镜头说,“他们一直在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陈念对大人说,“你就放心把你的孩子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吗?”,“高考完,我们就变成大人了,但是,从来没有一节课教过我们,如何变成大人。”更为现实地是“大人”之间的对话,“—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为了另一个人,扛上强奸和杀人的罪名。—我和你不会,但他们还是少年。”“人长大了才学会同情,只是不好的你都忘了。

”影片直面成长的痛,对校园欺凌的议题作了深刻的探讨。第一,家庭层面。影片中少年内心的扭曲大多来源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看似强大的欺凌者魏莱等人也是扭曲的少年。虽然在影片中她的父母只是寥寥几个镜头,但她们为人处事冷漠、势力,对子女的教育只注重耀眼的成绩而不注重培养健全的人格,这种无爱的言传身教已经让魏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本性,处处想用钱或权解决问题,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苦苦哀求陈念不要报警的时候就流露出了这种价值观,最终惹怒了陈念,被推下楼梯而死。在更大层面上,影片中所有的少年都是可怜的,都是需要被拯救的、被保护的少年。第二,学校层面。学校忽视了校园暴力的严重性,过分关注学生成绩。在陈念被孤立时,老师只是劝诫学生要互相关爱,没有实施有效的措施。根据成绩排座次的细节描写也暴露了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第三,社会层面。走出校园的暴力也随处可见,小北所处的社会依然是充满暴力与血腥的社会。此外,在暴力发生后,正义迟到了。郑易最初的无能为力纵容了校园暴力的恶化。总之,校园暴力的成因不仅是少年的冷漠与自私,更多的是中国社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少年的你》取景于重庆。导演曾国祥解释说,“重庆整个都是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很多拐来拐去的巷子,我们一直希望拍得有点像迷宫一样,好像他们两个人跟这些少年,都逃不出这个地方。”在影片结尾,陈念终究没有逃出这个地方,去那个她曾心心念念的北京。“读书、考试、上好学校,变成最聪明的人,可以的话,保护世界。”这种专属于少年的意气风发也仿佛消失得了无痕迹。然而受过伤的少年已经变得更加温柔和强大。这部影片抛给了我们一个问题:一个人的青春在个人的成长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社会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最近,《少年的你》放出了一个彩蛋,是陈念高考时写给二十年后的一封信,信的结尾说,“即使你成了平庸的大人,我们也都值得活下去。”这仿佛是一个答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