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大工(青岛)研究院:搭建高端人才交流舞台 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2019-10-31 16:02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10月31日讯(李伟 于垂胜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力量是重要的支撑,如何让科技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科技成果产业化道路上,位于青岛蓝谷的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在即墨区科协的扶持下,搭建起人才与企业的对话平台。今年6月,青岛市即墨区科学技术协会科技工作者驿站(No.1)正式在大工(青岛)研究院建成。

大工(青岛)研究院总经理姜大川说,“大工将在即墨区科协的帮助下,充分利用该驿站,为即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一份力量。”

通常认为,科技成果和资本结合就能实现产业化。现实是,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科技成果和科技成果产业化隔着一道无形的“天堑”。“大工研究院的工作就是对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路径管理,推动存量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难的‘天堑’架桥铺路。”姜大川这样解释研究院的职能。

科研链接市场,夯实科研成果产业化基础

科研成果产业化,大工采用“研究院+公司”的运营模式,通过股权认购、管办分离,保障了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激发了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

公司确立“市场+专利”的发展思路,把精力投入外部市场,通过与市场的高频接触,锁定明确的市场需求,引进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与市场的匹配,进行二次研发。以市场需求定科研项目转化方向,实现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路径化管理破解“科技临床”难题

大工拥有近300项指标框定成果转化路径,创立了科技成果产业化“认证体系”和创业“市场培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技成果产业化难的问题。

“新药需经3期临床才能应用,同理,科研成果也需经过几期‘临床’才可实现产业化,而这一阶段往往被忽视……”姜大川这样解释破解“科技临床”难题的路径方法。

瞄准博士后,锻造职业人

科技公司是高层次人才齐聚的地方,其目标,是让越来越多的科技项目在这里孵化。因此,科技成果产业化成败的关键在人才,核心是具有职业化能力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公司通过对目标人才的精准定位,利用众智对技术障碍“把脉问诊”,建立考评体系对博士创业严格把关。以独特方式诠释了激发人才活力的“大工模式”。

将博士后作为主要人才载体后,公司扶持的团队成果转化进程顺利且效果突显。如,由张磊领衔的高纯溅射靶材研发团队,在多晶高效小方锭、高品质铸锭硅原料及多晶硅溅射靶材等方面合力攻关,并推动研发成果成功走出实验室,扎根市场,快速实现了成果的产品化、产业化。

当前,这家成立仅5年的年轻公司在即墨这片沃土快速成长:成立第3年,形成自主盈利能力;推出以蓝光晶科为代表的硅材料类系列产品、贝壳认证为代表的科技服务类系列产品;先后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省创客空间、市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资质平台近十项,申请专利234项;培养博士后创业团队5个,人员规模超过60人。

有了这样的企业基础,即墨区科协顺势而为,积极参与,重点培育科技企业典型,通过在大工研究院建立驿站,让更多的企业关注科技成果产业化,让这些成果更好地走向市场,让更多的高端人才,通过科技工作者驿站这个平台走进即墨的企业,寻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人才和企业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交流。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