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9月24日讯(记者 崔文静 通讯员 种玉金)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始终将“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明确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青岛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中央、省一系列农业政策,始终坚定“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这一中心思想不动摇,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办法》,积极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落实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保耕地、兴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增强,不断跨越新台阶。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粮食生产的主要成就
(一)粮食种植面积保住基本底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粮食生产从种植面积上看,经历了一个前减后稳的过程。
记者从青岛市统计局获悉,青岛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84万公顷减少到2018年的48.11万公顷,下降了42.7%,年均降幅0.8%。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3年,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影响,青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2003年降到70年来最低点,为36.05万公顷。随着2004年免除农业税和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农民种植积极性进一步被激发,青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稳步回升,保持在40万公顷以上,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保持在67%左右,粮食种植始终占据农作物种植的主导地位。
(二)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很低。1949年全市粮食综合平均亩产仅57.4公斤,84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所生产的粮食仅相当于2018年48.11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产出粮食的23.3%。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粮食种植结构的不断优化,青岛粮食单位面积产出水平不断攀升,到2018年,青岛粮食综合平均亩产达到429.7公斤,比1949年提高372.3公斤,提高了近6.5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农业科技广泛应用,为粮食生产的全面发展注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有力地推动了粮食生产的蓬勃发展。从1978年到1998年,短短二十年,青岛粮食单产增加了236.7公斤,年均增长4.2%。
(三)粮食总产量保持稳定增长趋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生产历经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波折与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青岛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72.32万吨,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90.09万吨、十八大初期的270.73万吨,直到2018年的310.10万吨,70年间增长237.78万吨,平均每年增长3.45万吨,年均增长2.1%。其中70年代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吨关口,1979年继续增产突破200万吨关口,到了1991年粮食总产量突破300万吨关口。从1949年至2018年青岛市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图中可以看出,90年代末期青岛粮食生产达到顶峰,之后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强烈冲击,加上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现实驱动,2003年粮食总产较低,此后,随着中央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粮食总产量重回300万吨关口。
二、青岛粮食生产经历五个发展阶段
纵观青岛粮食产量变化情况,结合农业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市粮食生产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阶段(1949年至195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政府于1950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至1952年基本完成土改任务。尽管当时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然而土改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地促进了粮食生产发展。195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7.07公顷,比1949年增长3.7%;1957年青岛粮食产量达到92.19万吨,比1949年增加19.87万吨,增长27.5%。
(二)动荡调整阶段(1958年至1977年)
1958年至1962年期间,由于连续3年自然灾害影响,以及急于求成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等农业生产体制的失误,粮食产量不增反降。1962年青岛粮食总产量仅62.89万吨,比1957年减少29.3万吨,天灾人祸导致国民长期受温饱问题困扰;此后,由于中央贯彻“调整、整顿、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产量开始回升,到1965年产量恢复到接近1957年的水平;到1975年,青岛市粮食单产达到192.34公斤/亩,比1957年单产提高了121.75公斤/亩,年均增长6%,粮食总产量达到189.95万吨,增长了97.76万吨,翻了一番多。
(三)迅猛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9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标志着农业进入了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农用机械和化肥施用迅速普及,使粮食生产步入迅猛发展的新阶段。青岛市粮食总产、单产在这一阶段飞速提高,1987年青岛粮食单产首次超过300公斤/亩,1991年青岛粮食总产突破300万吨大关,1998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46.98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全市粮食总产比1978年增加了143.02万吨,平均每年增长7.15万吨,年均增长2.8%。
(四)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至2011年)
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不断加大农业投入,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大量的惠农政策相继出台,取消了农业税,实施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补贴等,不断提高小麦等粮食作物的收购保护价等财政支持力度。得益于政策利好和优惠待遇,青岛市农业发展步伐稳步前行,粮食面积、单产、总产基本保持稳定。
(五)转型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由快速发展逐渐转为高质量发展,我国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青岛市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方向,积极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变向,不断调顺调优农业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统筹布局优质高效农创项目,培育“三农”发展新动能,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作出青岛贡献。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从2012年的43.95万公顷增加到2018年的48.11万公顷,增长9.5 %;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的270.73万吨增加到2018年310.1万吨,增长14.5%。这一时期,青岛市粮食总产和平均亩产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生产方式更加科学,种植结构更加合理。
三、青岛粮食生产呈现五大特点
(一)良种普及率不断提升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直接体现了农业科技和生产力水平。从1949年到2018年,青岛市粮食播种面积由84万公顷降至48.11万公顷,减少了42.7%,但是全市粮食总产却增长了3倍多,粮食单产增长了6.5倍左右。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频发、生产成本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青岛市粮食总产量能一直保持在300万吨左右的较高水平,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岛市加快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扶持本地企业做特做优、做大做强,鼓励国内外知名种企在青岛设立研发中心和育繁基地,先后建成了20万亩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引进农作物新品种一百多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二)机械化耕作覆盖面加大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机械,青岛各级政府积极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装备,推动了全市农机总动力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市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57年的0.22万千瓦增至1978年的75.45万千瓦,到2018年达到了738万千瓦;2018年全市农用拖拉机21.6万台,比1957年增长3660倍,比1978年增长接近13倍;2017年全市大、中型机引农具11万台,比1957年增长1099倍,比1978年增长接近10倍;2018年全市机耕面积35.92万公顷,机械播种面积57.81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84.5%。农机标准化作业程度明显提高,集收获、耕整、播种于一体的机械化复式作业应用范围扩大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有效途径,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得以增强。
(三)农田水利建设成效明显
水是农业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生产的命脉,青岛“十年九旱”的气候特点和水资源匮乏的地理条件,让全市农民祖祖辈辈都“靠天吃饭”。为了改变这一现状,70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每年政府的工作重点,加大投入兴修水利,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全市共有机电井13.7万眼,比改革开放初期增加11.6万眼,增长5.5倍,拥有排灌机械23.3万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为农业提效、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随着喷灌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青岛市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长,由1978年的27.7万公顷增至2018年的33.1万公顷,增幅达到19.5%,特别是2003年之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四)化肥使用量冲高后回落
化肥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粮食的“粮食”,但化肥过量、盲目施用等问题,也带来了成本的增加和环境的污染。青岛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增产施肥、经济施肥、环保施肥”理念,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青岛的化肥施用量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了减肥增效、高产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1978全青岛市化肥施用量仅有3.64万吨,至1995年全市化肥施用量猛增到31.45万吨,随后长时间保持在30万吨以上。自2008年以来,由于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全市化肥施用量逐年减少。
(五)农业科技驱动持续增强
近年来,青岛市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技术支撑。目前已经成立了由青岛农大、市农科院等市属和驻青农业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农业园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单位共同合作的青岛市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年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指导员深入生产一线,进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新技术推广。此外还启动了现代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互联网+现代农业”技术示范等协同创新任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岛粮食生产增量之多、增幅之大、增速之快,前所未有、举世瞩目。70年青岛粮食发展的成效,是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中央大政方针推行的成效,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成效,是国家惠农优粮实施的成效。展望青岛未来的粮食产业发展,必须确保粮食安全的底线不动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加强粮食科技创新,继续推动粮食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