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题 > 时政类 > 正文

蘸一缕乡愁画一幅盛景  荷和原乡绘就重庆乡村振兴新图景

2019-09-05 20:22 作者:陈志伟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青岛新闻网9月5日讯(记者 陈志伟)“乡愁”是什么?有人说是夏天的荷花开满池塘,秋天的莲藕装满背篓;有人说是屋瓦上的袅袅炊烟,大铁锅里炒出的美味菜肴……

栖居诗意里,耕耘画境中,是多少人心中的田园梦。行于山水间,栖息农家里,人们在这里找到了心之向往的“原乡”。

山乡巨变,日新月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铜梁区土桥镇依托“荷”资源,发展“荷”文化,倾力打造“荷和原乡”生态农家。短短数年,名不见经传的小乡镇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乡镇。

蘸一缕乡愁,土桥镇绘就了一幅乡村振兴新图景。今(5)日,记者走进土桥镇,开启这段“原乡”之旅。

美丽嬗变

打通“路子”莲藕畅销全国

八月,荷花盛开时,走进土桥镇,满池荷花映入眼帘。阳光下,那一抹抹粉色尤为醉人,藕花珠缀,犹似汗凝妆,水雾滴落到花瓣上,饶是晶莹剔透。

迎着日头,村民周菊风风火火往家赶:上午刚割完今年第一批莲藕,吃了中饭还要继续干。

周菊是六赢村村民,自镇上打造“荷和原乡”以来,亲历了这一切变化。周菊说,以前路烂,车开不进院子,赶场只能肩挑背磨,费时费力,地里的蔬菜也不能及时售卖。

去年,村里新修的水泥路通到了周菊家门口。路通了,财路却没通,光靠种菜,一年收入并不见涨。

苦苦思索之时,恰好村里推广莲藕种植,她一咬牙,匀出两亩地种上了莲藕。

地还是那块地,思想一变,好风景变成了“好钱景”。

近年来,土桥镇每户村民家都接上了公路,镇政府也成立了“荷美”莲藕专业合作社,统筹收割上来的莲藕,村民们不用担心滞销。

看着一筐筐新鲜莲藕出货了,周菊笑开了花:“这样一变,年收入多出好几万!”土桥镇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植莲藕,越来越多的“周菊”尝到了甜头。

趁热打铁,土桥镇为莲藕注册了“龙乡莲藕”商标,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以农村电商和实体经销商对接的方式拓展销路,打开了重庆乃至全国市场。

乡愁悠悠

文化起底凸显原乡情怀

土桥嬗变,源于找准了藕产业、抓住了荷文化资源。

“我们镇2010年就开始种植荷花、发展莲藕产业,但早先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形成产业链。乡亲们守着这些‘宝贝’,却没有干劲。”土桥镇文旅办主任杨俊峰直叹气。

但说起荷和原乡的优势资源,他显得底气十足,“我们这里距铜梁城区仅7公里,三环高速南互通旁,西郊绿道贯穿园区。有500亩观赏荷花,3000亩莲藕,是3A级景区。”

荷和原乡,文脉悠远。

杨俊峰告诉记者,公元704年,铜梁刚刚建县,城池小、城防薄弱。有贼寇杀来,县令赵延之不畏强暴,率领兵民在六赢山安营扎寨,六战六赢,保住了铜梁人的祖业。

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原乡”情怀依旧在土桥传承。

近年来,该镇深入挖掘“荷”文化,全力打造荷和原乡,乡情陈列馆、荷文化展示馆以及印象文创街等应运而生。

翘扁担、鱼鳅笼、笆篓、铧口、蓑衣……这些渐行渐远的农耕物件,收藏在乡情陈列馆,仿佛在讲述着过往的故事,让游客咀嚼乡愁。

另一边的文创街,有着满满的“龙乡”味道。

农户把“土特产”搬到了路边:鸡蛋、四季豆、李子、干荷花、莲藕画、土陶器、手工竹器,还有铜梁龙灯彩扎等,遍布文创街的每个角落。

以“荷”为媒

借乡愁引爆乡村旅游热

乡愁文化风生水起,土桥镇还组织开展了“梦想课堂”“新乡贤、好乡亲”“这是我们家”“少云志愿者”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把“德”文化种进乡亲们的心田。

不仅如此,荷花节、“彩跑”、荷花龙舞、斗笠舞等特色文艺活动也不断在此上演。

六月,土桥镇荷和原乡举办的第八届荷花文化旅游节吸引了众多游客,以“荷”为媒催热的旅游经济,不仅带动了“全荷宴”、农家菜等一系列农家风味的销售,也带动了民宿、酒店的生意火爆。据统计,今年荷花节期间,共吸引游客50万余人次,综合收入600余万元。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归。

乡镇的巨大变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村民回乡创业,邓强就是其中之一。2017年,邓强回到家乡,在荷和原乡开了镇上的第一间民宿。

“感受到的不仅是浓浓乡情,家乡变化也让我深受鼓舞。旅游业起势后,我们上半年就追上了第一年全年的收入,以后更有信心了。”邓强告诉记者。

“今年我们还推出了亲子农耕活动,游客不仅可以观赏荷花、泛舟,还可下田摘藕,下河捉鱼。”土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打造荷和原乡“荷”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规划打造10家以上的农家乐,并继续整合“农文旅”,推动乡村文化进景区、促进乡村振兴。

文化铸魂

“以点带面”唱响振兴之歌

土桥镇的美丽嬗变只是铜梁区实现乡村振兴其中一个缩影。

近年来,铜梁区借乡愁文化,大力实施“五风浸润”工程,把文化融入百姓生活,用文明之风滋养美丽乡村,以“原乡”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在乡村文化建设上,铜梁区根植“家”沃土,播撒“善”种子,激发“内”动力,做优“精神弘扬、传播交流、精品创作、产业发展、人才培养”五篇文章,深度提炼铜梁龙精神。以传统文化为底色,不断创新,让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铜梁乡村振兴“硬支撑”。

乡村振兴,有了文化做支撑,产业才能强起来。

在乡村产业振兴上,铜梁区聚焦产业文化融合,发展“一条龙”经济,推动“一体化”融合,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品牌,让游客看得见美景、寻得到乡愁。

“龙舞原乡,大美铜梁。”铜梁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魂和根,85万龙乡儿女正发扬“靠得住、顶得起、过得硬、容得下”的铜梁龙脊梁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以文化之美涵养乡村之美!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