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9月4日讯(记者 陈志伟)缙云山下、嘉陵江畔,三百余载潮水起伏中,关于一座古村、一条老街的故事,却从未在历史长河中褪色湮没。
赏一眼山峦层叠,听一阵溪流潺潺,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街道的金刚碑古村落,是萦绕在每一位“老北碚”心中散不开的乡愁。尽管这座自清康熙年间因煤运而兴盛的古村如今人迹罕至,但若你漫步于此,依然能从这里的青石板路、古砖旧居中,感受旧时川东居民的烟火气息。
金刚碑,俨若重庆岁月的年轮。
起高楼:因煤而兴盛达三江
据传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到缙云山建寺时,前来助阵的金刚力士曾将一块巨石遗留于嘉陵江边,那巨石七米多高,二米多厚,状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这块巨石起初被当地居民称为“立石子”,后又因唐人曾在此题刻“金刚”二字,“金刚碑”的地名便沿用至今。
若不是因为煤矿,金刚碑也许仍只是古渝州群山间众多星罗棋布的不起眼村落。清朝康熙年间,缙云山南坡的煤炭业日益兴旺,而煤炭又必须经过嘉陵江金刚碑一段出口运销,一些运煤工人便在这里建房而居,金刚碑也成为当地产煤、运煤、销煤的水陆码头中转站。
时光来到同治年间,金刚碑热闹远超当年。茶馆幡旗招展,码头船来船往,青石板路上的行人比肩接踵,米行、油行、酒坊、客栈、铁匠铺依街而立随山势延伸,多达几百家。此时的金刚碑“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各个行业兴旺繁盛,民间活动热闹非凡,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
金刚碑上的居民,也逐渐形成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行业帮会“七帮会”,船主、帮主、煤商、力夫等形形色色的人汇聚于此,湖广填四川远道而来的移民也早已在此生根落地,并诞生出何、杨、姚、张、刘五大家族。
在金刚碑溪河两岸半山腰,来自五湖四海的居民建起一座座穿斗青瓦房,各类依崖而建用石灰粉刷的石头墙、土墙、竹木夹壁墙房屋,更有不少留存至今,为巴渝文化染上一抹亮丽底色。
宴宾客:抗敌后方名流汇聚
时间转眼来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时的金刚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更一跃成为抗战后方的行政及文化枢纽。
由于金刚碑地段由五指山与北山相夹而成,植被繁茂、大树参天,整个村落都分布在一个深深的山坳里,显得隐蔽而安静。抗战时期,不少国民政府机构内迁至此,嘉陵江边也汇聚了一大批文教名流。
名人云集、人文荟萃,金刚碑的繁荣至此被推向顶峰。据记载,曾有一百多名文人墨客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老舍的名作《四世同堂》完成,教育家梁漱冥亦在此兴办的“勉仁书院”,成为北碚乡建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笔,而于右任、傅抱石等名人也在此留下足迹。
当时的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以后,不少机关单位也在金刚碑落脚,一时间,小小村落容纳当时部级以上单位多达13个,又由于金刚碑地处北碚城与北温泉之间的水陆交通要冲,往返于北碚与合川的各路人马也常常驻足于此,更为这里增添不少热闹。民国时期的金刚碑,商业繁荣,人文兴旺,不仅是嘉陵江边的“小北碚”,更是重庆的“文化热城”。
楼未塌:百年古村蝶变新生
经历了民国的繁荣昌盛,金刚碑也曾进入沉寂。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金刚碑水运交通优势逐渐丧失,伴随着居民搬迁离去,这里的人间烟火也逐渐消散,但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布局,依然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繁华。
如今的行人踏足这里,还会看到几十棵树龄超过200年的黄桷古树分散老街江边,商铺遗址鳞次栉比。自然美景与人文风貌和谐共生的金刚碑,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艺术家、摄制组,在石道古居前旁拍照、写生。
兴衰轮回中,金刚碑很快就将迎来蝶变重生。2018年,北碚区正式启动金刚碑修缮工作,沉寂多年后的金刚碑,终于将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新的金刚碑,将作为北碚文旅发展的重要板块,变身为一个既有原汁原味古村风貌,又集观光、休闲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
据了解,修缮后的金刚碑业态布局将包含金刚碑老村与勉仁书院两大板块,未来还将拓展张飞古道、二岩、白羊背等板块,通过索桥、游船串连形成一整条旅游环线。
在新生的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中,游客可踏上旧时的青石板路探索金刚碑的历史岁月,感受360余年时间流淌而过;新修建的餐厅、酒吧、民宿客栈则将满足更多游客的现代休闲娱乐需求,赢得以90后为主的消费群体青睐。同时,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还将打出“温泉牌”,未来持续推进街区内多个项目与温泉旅游相融合,让游客泡一池温汤、赏一街繁华,或听山,或观江,徜徉于新旧结合的金刚碑历史文化街区中,尽显自在怡情。
“在项目整体打造上,我们尊重历史,尽可能地保留建筑遗迹,根据其建筑结构,运用传统工法进行修缮,用现代材料进行归纳、加固,修缮完成后可看到清代、民国、七八十年代以及现代各时期的建筑特色。”金刚碑修缮工程相关负责人表示,金刚碑的打造将不同于任何一个古镇,开放后的金刚碑,将让游人领略新旧碰撞结合的美感。
江中放歌、古村听幽,曾经商贸发达、人文汇集的古村落,将再度迎来繁华,而金刚碑也如江中的巨石,随潮起潮落,将故事留更多后人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