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日青岛日报6版
莱西农妇一手打造烤地瓜品牌
村民吕秀芹进城开特产店,一年为乡亲销售1000多万元的农产品
▲吕秀芹在自己的特产店里工作。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陆波通讯员李远
今年“七夕节”,莱西20多位面点农家女赚了个盆满钵满:她们给位于莱西北部新区的“大莱西特产城”定点供货,让“巧果”这一胶东“七夕”小吃通过网络销售到济南、北京等地,日订单突破千件。一个小小的节日实现10多万元的效益。
特产城54岁的老板吕秀芹是莱西市西北山区南墅镇青山村人。家乡自然环境优美,原生态的特产极其丰富,农家晾晒的煮熟了的薯干,大青山里的山蘑菇炖的本地小公鸡,山上蜂农自酿的槐花蜜,还有保鲜香椿、黄花菜、山鸡蛋……特别是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姐妹们去摘下来拌饭吃,那种味道简直无法形容。这些都是多好的纯天然的特产。山区更不缺乏苹果、桃子、甜瓜、梨等优质绿色农产品。可为什么优质不能优价?吕秀芹下了决心,要走出大山,靠努力奋斗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2009年冬天,吕秀芹毅然离开家乡,在家人支持下,东拼西借了20万元,来到市里开起一家“大莱西土特产”超市。把莱西当地农家各种土特产都汇集在自己的店里。因为定位准确,特产店吸引了众多顾客,有当地市民,也有旅游者。
大青山周围种植小米的历史悠久,色泽金黄,黏稠味香。吕秀芹组织成立了青岛莱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让社员户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完全按照生态种植模式,并加强监控,制定可追溯体系。同时,挖掘古代作为贡品的历史故事,提炼卖点,迅速打开了市场。
吕秀芹发现热乎乎香喷喷的烤地瓜很受城里人欢迎。她让亲戚试种了6亩,不施化肥,按照有机模式种植。还注册了“吕大薯”商标,将电烤炉安置在人流密集的繁华路口,把“吕大薯”商标制作成灯箱。烤地瓜的员工全部办了健康证,挂在烤箱旁边的显眼位置。吕秀芹还开起微店,和“美团”等外卖合作,手机接单、网上付款,城区送货上门。经过一番“包装”,“吕大薯”烤地瓜逐渐叫响了莱西朋友圈。一个烤炉一天能烤200斤生地瓜,收入1000多元,客户常常要排队购买。
2011年1月,第二家“大莱西特产城”开业了,完全按照原生态的风格进行装修,产品涉及到莱西多个乡镇的200多个产品。
特产店步入正轨后,吕秀芹经常回村,问问哪个村哪家存的土特产卖不掉,就帮他们卖,价格高于市场10%左右,大家都愿意与她合作。
如今,吕秀芹特产城经营范围已开始向胶东范围延伸,产品也涉及到米面粮油、水果蔬菜、山珍野味、河鲜酒水等多个系列200多种,销售渠道也从线下拓展到了网上,每年帮助农户销售1000多万元的农产品。
“青岛宝泉”:
小花生“整”出30多个品种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马英歌通讯员吕文波赵玉江
▲“青岛宝泉”的花生生产线。
形状有花生果、花生仁、花生碎、花生粉,口味有麻辣的、海鲜的、芥末的、紫薯的,颜色有红的、黄的、粉的、五彩的……创新,让莱西花生产业拥抱无限未来。
位于莱西市水集街道的青岛宝泉花生制品有限公司是目前莱西拥有年加工花生能力万吨以上的大型企业之一,年生产加工花生能力达到1万多吨,主导产品七大类30多个品种。
走进青岛宝泉花生制品有限公司,浓浓的花生香沁入心脾。在裹衣车间,记者看到一批裹衣花生制品正从生产线下线,完成称量包装待发。
“这批裹衣花生制品共200吨,将发往韩国仁川。今年这一家客户定购400吨。”公司办公室主任张艳芳告诉记者,宝泉花生订单常年不间断,“现在公司的6个加工车间加班加点,饱和生产。”
“以前我们的花生出口主要是原料,现在我们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的各种花生制品不仅外销,也进入国内各大超市和流通市场。”张艳芳告诉记者,宝泉花生从最初的每年3000吨花生原料粗加工,已经变身成为年生产10000多吨包括裹衣花生、油炸花生、咖啡花生、烤红衣、花生碎、半粒花生、烤果等七大类30多个品种的花生制品专业公司。
“近年来,公司每年推出三四个花生制品新产品。”张艳芳介绍,烤花生仁保持原汁原味,多年来一直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品。近几年,裹衣花生日益风靡,如酸甜的水果味花生是小朋友的最爱,鱿鱼花生、海苔花生、鲜虾花生成为“海鲜一族”,紫薯花生、芥末花生、麻辣花生则填补了人们个性口味需求的空白。公司新研发的裹衣花生、咖啡花生等产品先后在上海、广州、烟台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荣获“畅销产品奖”和“金奖”。
“青岛宝泉”早在2006年就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团队,研发设备53台(套),生产设备价值1290万元,近年来企业已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设备改造,被青岛农业大学、国家花生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确定为教学科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青岛柏兰”:
芝麻辣椒一年卖出6亿多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任晓萌通讯员高巧弟
从加工香油小作坊起家,发展成为全国首批获得自营进出口权的现代化大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青岛柏兰集团有限公司专注芝麻、辣椒的加工制作,实现了50%的产品出口率,产品销往美日韩及欧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
在青岛柏兰40年的企业发展史上,柏兰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柏兰产品被认定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山东省知名农产品、青岛市名牌产品。2018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5053万元,利润总额5013万元,资产总额达57197万元。
作为辣椒行业的品牌,青岛柏兰不断扩大胶州辣椒行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力,书写“世界辣椒看中国,中国辣椒看胶州”的伟大蓝图。青岛柏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欣介绍,青岛柏兰把韩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的产品概念和技术引进到中国,实现跨界融合、品类创新,获得了国内外市场好评。
“以芝麻为主要原料,我们现在开发出了芝麻保健功能产品和即食类产品,如保健型芝麻油等。以辣椒为主要原料,结合各类‘椒’类香辛料产品,我们又推出符合客户特定要求的中式、韩式、欧式调味料等辣椒调味新产品。”王欣告诉记者,目前柏兰的辣椒调味产品系列,就有麻辣牛肉酱、本家蒸酱、拌饭辣酱、石板豆腐酱、绿辣椒酱、墨西哥胡椒酱、橙辣椒酱等等几十种。同时,针对韩式餐饮开发出年糕冷面系列产品、花式即食年糕产品。
2015年,柏兰天猫旗舰店、柏兰公众号等网络宣传推广平台先后成立,拓宽了网络销售规模,建立起了一批稳定的网络客户群。目前,柏兰在市场上每年保持着20%以上的增长率。
2017年,柏兰集团与新疆策勒县策勒乡结成对子,跟当地农民“结亲戚”,并向他们提供新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种子,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实现了互利共赢。
“风河源”:
种出市场上最甜的猕猴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马英歌
风河源猕猴桃庄园坐落于美丽的西海岸新区宝山镇,总占地2000余亩,自2012年率先将猕猴桃引入华北,示范种植1500亩,目前拥有风河源一号(红心果)、金晶(黄肉果)、翠香(绿肉果)等多个品种,是北方最大的猕猴桃生态庄园。青岛风河源有机猕猴桃庄园总经理傅桂欣介绍说,市面上的猕猴桃品种有很多,仅风河源庄园生产的就有风河源一号、金晶、美九等7个品种。
风河源猕猴桃庄园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成立了专家工作站。引进并培育的7大猕猴桃品种经专业机构测试,其糖度、营养物质、VC含量均居市场同类产品前列。
青岛西海岸位于黄金维度,充足的光照,肥沃的土壤,全员生草、虫鸟平衡的原生态种植方式,猕猴桃的甘甜因子充分激活,平均甜度达17度,并且风河源全园禁用农药化肥膨大剂,每一枚猕猴桃,都散发着原味清香。据介绍,这里全园生草,行间杂草长到一定高度,还田机进行多次还田,维持原生态自然生长环境。这种独创的自然智能生态种植法使风河源猕猴桃可与新西兰猕猴桃相媲美。
“猕猴桃庄园的唯一肥料是以牛羊蚯蚓粪+作物秸秆、猕猴桃冬剪枝条粉碎腐熟发酵有机肥,我们会定期全园施撒,改善土壤微环境,增加土壤有机质。”傅桂欣介绍说,同时,各种植区域套种香椿、蓖麻、万寿菊、薰衣草、油菜等,并辅以张挂杀虫灯、粘虫板等物理方式,以虫鸟平衡取代农药。另外,风河源头纯净水源,以全自动滴灌系统智能调控,节水减排。
“风河源猕猴桃庄园是天然氧吧,生态净土,下一步我们会延长生态链条,推出猕猴桃采摘节、赏花节、果树私人订制、研学旅行等休闲活动,增进人与自然的亲密度,共享乡村田园带给人们的幸福感。”傅桂欣告诉记者,目前,风河源猕猴桃庄园拓展了多种休闲旅游项目。如:到庄园采摘猕猴桃和其他的水果,吃一顿特色农家宴,玩一天农家乐等。风河源猕猴桃庄园还推出了“认领”猕猴桃树的项目,被认领的猕猴桃树被赋予了新的名字,交上500元后,一年内结的猕猴桃都属于认领人。万一产量不高,庄园还会补足缺口,保证至少每年20斤。
通过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自建企业微店、淘宝店铺,风河源猕猴桃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西、大连等多个大中城市都有稳定客户群,2018年风河源猕猴桃庄园营业收入1600万元,产销率达95%。
“胶河源”:
种菜养猪要的就是原汁原味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任晓萌通讯员张劲弓
在位于胶州市铺集镇彭家庄村的澄月湖畔,占地面积1104亩的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景象。
“所有农产品完全按照有机食品标准,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激素、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人工合成化合物,保持了原生态的自然口味。”在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生产经理高成敏告诉记者,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生产基地2006年创立,农产品始终按照有机食品标准规范生产,尽力保持产品原生态的自然口味。目前公司年生产优质蔬菜2500余吨,出栏里岔黑猪2000余头,年接待农业观光游客2万多名。2018年获得青岛市首批“青岛农品”公用品牌标识使用权。此外,作为“里岔黑猪”证明商标准用企业,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猪肉产品在2016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定。
“今年基地总共种植100多亩胶州大白菜,全部采用人工栽种、除草、杀虫,而且施用有机化肥。另外,基地还种植生菜、芸豆、韭菜等30余个品种的有机蔬菜。”高成敏表示,从大白菜地里间出的菜苗,品相好的进入了人们的餐桌,品质同样优良、但品相差一点的成了里岔黑猪的饲料。
优越的养殖环境,传统的喂养方式,原生态的玉米、豆饼,添加营养丰富的时令蔬菜,加之最少一年养殖才能出栏销售的饲养时间,使得“胶河源”里岔黑猪具有纯正口感、肉质鲜香、营养丰富。据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工作人员介绍,基地对里岔黑猪采取半散养的模式,给它们提供足够大的活动空间,同时会对新生猪崽进行挑选,重量不达标的直接淘汰,“这些都是为了保证里岔黑猪的原汁原味。”
有机蔬菜作里岔黑猪的营养加餐,同样的,里岔黑猪所产生的有机肥料,也全部用于田园施肥增效。“我们将猪粪干湿分离以后,发酵生产有机肥,将污水经过三级沉淀之后,用于蔬菜、瓜果等农作物的灌溉,蔬菜瓜果可以食用和出售,秸秆我们就用来做饲料,畜禽粪便经过加工处理又可制成有机肥料,这样不断地循环,整个就形成了农牧结合、种养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高成敏对记者说,生态循环的农业经营模式让“胶河源”赢得有机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和口碑,又减少了生产成本的投入。
“我们的有机蔬菜还上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领导人的餐桌哩!”在青岛胶河源农产有限公司,胶河源农产基地总经理尤军自豪地对记者说道。
一台机器人能代替30个劳动力
莱西“海归”青年耿琪超用科技创新助力店埠胡萝卜产业升级
▲耿琪超和他发明的胡萝卜分拣机器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马英歌通讯员侯义凤展石林
生产线上的胡萝卜,通过智能化分拣机器人360度镜面扫描,可快速按照国际标准对大小、果形、颜色、缺陷自动品质分级。颜值高的胡萝卜装箱出口销售,颜值低的可再加工。“以前一名工人一天顶多能捡两吨胡萝卜,而这样一台机器人一天可以分拣60吨,能顶上30名工人的工作量。”设备的发明人耿琪超告诉记者。
29岁的耿琪超家住莱西市店埠镇,2011年就读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专业,2013年毕业后回国创业。店埠镇是全国有名的“胡萝卜小镇”,全镇胡萝卜种植5万亩左右,一年生产25万吨,总产值4亿元,70%出口到东南亚和日、韩。耿琪超回国后,担任青岛有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也开始从事胡萝卜的种植、加工和出口生意。
“我发现人工分选胡萝卜效率低、质量没保障,无法满足外贸要求。”于是,耿琪超就琢磨着发明个胡萝卜分选机器人。
没有资料可借鉴,仅仅研究精准控制胡萝卜运动轨迹这一项技术就实验了十几种方法,整个分拣机的研发过程失败过成百上千次。耿琪超先后与青岛农业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2013年,公司成功申请为青岛市农业智能软件专家工作站,吸引了数位教授与博士入驻。历时四年,终于开发了一套集计算机、人工智能、模式识别、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胡萝卜品质检测系统及设备。
“机器可以用18分之一秒扫描处理完胡萝卜图像,实现分拣精准快速,一秒钟可以处理100张图像,分拣6根胡萝卜。”耿琪超说。
“这样一台机器人每年可以给公司节省上百万元的人工成本,胡萝卜年出口量可以提高30%,公司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美金。”目前,耿琪超已经收到多家公司购买胡萝卜智能分拣机器人的订单。该项研究成果不但可推广应用在胡萝卜的深加工分级中,还可以推广到土豆、柑橘、柠檬等其他果蔬的加工分级包装中。
此外,耿琪超和他的伙伴们还研发了洋葱全自动无损剥皮生产线,今年年初已投入使用,并收到了企业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