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奋力发起乡村振兴攻势。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回顾历史,广大农民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重大贡献。青岛市作为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大市,全市农村人口300余万人,涉农区市面积占市域面积的85%。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坚持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奋力发起乡村振兴攻势,以担当诠释初心,用实干践行使命,为打造齐鲁样板贡献力量。
围绕让农业强起来,在高质量发展上实现新突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高质量发展既是农业农村经济前进方向,也是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实践路径。当前青岛市农村人多地少、家家包地、户户务农的情况仍占较大比重,土地盘不活、转不动,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最大瓶颈。对此,必须坚持“五化”引领,推动农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一是抓住土地规模化这个基础,解决“地怎么种”的问题。没有土地规模化,就难以解决好农业生产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等问题,农业发展就会陷入“小规模、兼业化的陷阱”。加快土地规模化,要坚持试点先行,大力推广“镇级农业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引导土地成方连片流转,为工商资本下乡搭建载体。结合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力量建设高标准农田,逐步将农业生产功能区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全市主要农产品供给继续保持自给有余,将饭碗牢牢端在手中。二是突破组织企业化这个关键,解决“谁来种地”问题。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突出抓好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经营主体发展,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万人,打造农业生产经营主力军。三是强化技术现代化这个支撑,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主推滴灌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十大关键集成技术,建设100万亩节水农业示范区。四是突出服务专业化这个方向,解决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问题。制定将全市110万户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轨道的政策措施,大力培育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推动服务范围由以耕种收为主向植保、加工、仓储等农业生产全环节转变。五是抓好经营市场化这个重点,解决农业综合效益低问题。通过做强加工农业、品牌农业、休闲农业、“互联网+农业”等,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千亿元级农产品加工业和7项百亿元级特色产业。
围绕让农村美起来,在美丽乡村建设上实现新突破。由于历史原因,青岛市的村庄偏小偏多,基础设施偏差,城乡差距明显。为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坚决突破合村并居这个难点。现代化进程中,城市比重上升、乡村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伴随城市化,空心村、空壳村大量出现,合村并居能腾出产业发展空间,能集中解决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要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村庄分类,逐步推动组织融合、产业融合、文化融合、服务融合、居住融合,将全市村庄合并为1000个左右的新型社区。二是坚决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农村人居环境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要遵循乡村建设规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农村道路、饮水、供电、学校、住房、厕所、供暖等建设,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三是巩固扩大脱贫成果。把脱贫攻坚作为乡村振兴的优先任务,完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机制,建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长效机制,确保全市脱贫人口和村庄不返贫、不掉队。
围绕让农民富起来,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突破。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好改革这个法宝,激活农村资产资源资金,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农民集体双增收。一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大河有水小河满,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深化拓展“莱西经验”,推广“三资”“四制”、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合作社、土地资源整理等方式,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尽快“消灭”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庄。二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把好乡村振兴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动摇,全面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沉睡的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实施“双招、双引、双创”工程。实施10万名新农人和万名农业创客培育行动,围绕突破平度莱西,加大双招双引力度,推动中建材、新希望等大项目开工投产,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载体,增加工资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