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原创】
(图文/潘旭)
“巧手编出千千结”,中国结、刺绣和布艺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工艺品,不仅造型美观,更富有智慧和内涵。在宁夏路街道,鹿青就是一位身兼多种绝活的“能人”,不仅精通女红,在戏曲方面也颇有涉猎,还在台湛路社区服务中心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
走进鹿青的工作室,各类纺织品的气息便扑面而来,南瓜篮子、布玩偶、刺绣旗袍……在这间不大的屋子里摆放的满满当当。“这些手艺现在会的人不多了,尤其是年轻人,没有时间也耐不下性子。我创办这个工作室的初心,就是想把这写手艺传承下去。”鹿青告诉记者,自己的“技术”都来源于姥姥,从小就疼爱她的姥姥,在这些生活技能的传授上对鹿青也是毫不吝啬。“我小时候喜欢看戏,我姥姥也爱看戏,所以就经常带着我们出去,哪有戏就去哪。戏剧演员们的戏服都是绣的,那会就觉得可好看了。由这事引着,所有古代的东西我都喜欢,刺绣是比较容易接触到的一件事,我就天天缠着我姥姥教我绣花。”
夏天烈日当头,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外面疯闹,鹿青的娱乐就只有一件事,坐在门洞的阴凉里绣花。就这样,才上二年级的鹿青绣出的枕套、门帘这样的小物件已经有模有样了。
1993年,鹿青从师专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不甘平静的她自学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随后辞职来到了律师事务所,从老师摇身一变成了一名主打劳动法官司的律师。“当时很多人劝我去打经济官司,收入会高一些。但是我对劳动者有一种情怀,因为从小就是苦日子过出来的,而劳动能让我感到真切的快乐。”
做起了律师工作,鹿青女红这门手艺也没放下,每当电视里演别人手工制作的老式衣服、生活用品都成了宝贝,鹿青心里就直痒痒,忍不住要秀一把绝活。然而,工作家庭都牵扯着自己的精力,要像从前那样全身心的投入自己的爱好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2015年,鹿青做了一个常人看来匪夷所思的决定,辞掉律师的工作,专心搞自己的手工艺品。“律师和手工艺人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但做律师时我感受不到快乐,而这种快乐只有在我醉心手工制作的时候才能出现,所以我决定追随自己的本心。”
最早的时候,鹿青的工作室开办在馆陶路上,在自己动手制作的同时,鹿青还收起了“徒弟”。“在馆陶路的时候大概有三四个学生,有的是学中国结,有的是学刺绣,还会经常举办活动,每次都会十几个人参加。”随着馆陶路德国风情街的重新规划,鹿青的工作室也在征收范围之内,无奈之下鹿青只能再重新选址。“当时我有个邻居,这个姐姐在居委会的舞蹈队里跳舞,就领着我去找社区的王主任,王主任一看我的那些刺绣就跟我说,居委会给安排场地,我就安心把工作室搬来就行,租金肯定比外头便宜。就这样我的工作室才开到了台湛路社区服务中心的楼上。”
现在鹿青的工作室已经有了十几名学员,除了在工作室里教学之外,有的小学还聘请鹿青担任编外手工老师,给适龄学生上手工实践课,受到了不少孩子们的喜爱。“这些都是我们老一辈传下来的劳动技巧,现在家长更多重视课本知识学习,忽视生活技能的培养。我的学员里有不少27、8岁的大姑娘,刚来的时候连个扣子都不会订,这都是最基本的劳动能力,也是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能用得上的本事,但这方面在我们目前的教育里是缺失的。我的理想就是能开一间博物馆,不仅是展览这些老物件,还能让游客坐下来,真正的动手自己做一件东西,从劳动中感受这种创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