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4月,全市养蜂场户约370家。
蜜蜂授粉对农作物生长有重要作用。梁超摄
蜜蜂研究人员在查看蜜蜂授粉情况。梁超摄
蜜蜂对于农业绿色发展有着巨大作用,近期,我市出台了《青岛市蜂业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以良种化、标准化、组织化、产业化为重点,转变蜂业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蜂业发展和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其对绿色生态农业、农民增收的作用。
现状青岛山地蜜粉源植物丰富
蜂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维护生态平衡等具有重要作用。近日,青岛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人员向记者介绍了当前青岛市蜂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青岛市兼备季风与海洋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降水适中。有植物资源152科654属1237种与变种,主要蜜粉源植物有刺槐、荆条、樱桃、蓝莓等。山地和丘陵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6%,崂山、珠山、大泽山等区域野生、药用等蜜粉源植物丰富;全市农作物类蜜粉源植物种植面积约58.9万公顷,经济林面积9.2万公顷,其中果树类2.7万公顷,可载蜂量约10万群。
蜜蜂产业规模方面,截至2019年4月,全市养蜂场户约370家,养蜂专业合作社16个,社员131户。蜂群存养量约2.5万群,其中中华蜜蜂0.4万群,存养中华蜜蜂80群以上的养蜂户13家,西方蜜蜂120群以上的养蜂户55家;中华蜜蜂种蜂场2家。2018年蜂蜜产量241.0吨,王浆10.6吨,花粉8.9吨,蜂胶0.6吨。 6家蜂产品加工企业通过QS或SC认证,年加工能力约为10000吨。
问题未形成知名品牌竞争力弱
我市蜂业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生产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现有大多数蜂场生产条件落后,饲养不规范,机械化程度低,蜂王引种不规范;蜂业发展中的蜂群繁育、标准化饲养等技术问题亟须解决。”研究人员介绍,只有小部分养蜂户加入养蜂协会,合作社空心化严重,未能在技术指导、信息提供、产销衔接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虽然有1个市级养蜂协会,3个县级协会,但协会的桥梁作用发挥并不十分明显。
养蜂技术水平直接影响产出效益,现在蜂农没有经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多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生产、重数量、轻质量,短期的技术培训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需要持续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各区市畜牧部门普遍缺乏养蜂专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蜂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未形成地域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不强,也是我市蜂业发展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介绍,青岛市蜂产品加工企业多数加工外地原材料,产品单一,品牌宣传工作滞后,影响力不大,企业上下游产业链扩张能力不强。本地原蜜因价格偏高不能进入蜂产品加工企业,以当地零售或通过网络销售为主;缺乏地域知名品牌,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蜂产品品牌少。同时,蜂产品品质良莠不齐,行业信誉屡受打击,市场竞争力较差。
除此之外,蜂农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也是制约蜂业发展的一个问题。“半数以上的蜂农年龄超过50岁,30岁以下的蜂农不足5%,养蜂队伍老龄化严重,出现后继乏人的局面;三分之二的蜂农为小学和初中学历,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有限,这是目前我国蜂业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研究人员认为,我市没有竞争力强的蜂产品龙头企业,多生产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蜂农与养蜂专业合作社、产品加工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产销衔接相对滞后,养殖环节利润相对偏低;部分养蜂户通过互联网销售蜂产品,多为单打独斗,优势不明显。
措施支持蜜蜂养殖标准化建设
《方案》提出,通过项目实施,引进推广蜜蜂良种,培育蜜蜂标准化养殖典型,培树蜜蜂休闲观光示范园,推进蜂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健全全市蜜蜂养殖监管系统。项目实施区域引进推广良种蜂王4600只以上,培育蜜蜂养殖标准示范场6个以上,打造休闲观光蜂业园区(农庄)2处以上,提升蜜蜂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健全种蜂育繁推体系。完善和提升我市中华蜜蜂保种场的保种育种条件,支持引进优质中华蜜蜂和西方蜜蜂蜂王,提高蜜蜂良种化水平。
支持蜜蜂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在蜜蜂养殖优势区域,提倡饲养强群,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和养蜂日志,推行养蜂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操作。根据蜂场布局合理、品种优良、养殖设施设备齐全、生产规范、防疫制度健全的原则,支持蜜蜂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
支持休闲观光蜂业发展。在崂山、珠山和大泽山等风景区、大沽河流域等生态廊道及观光休闲区域,鼓励利用地域优势,发展以蜂业为依托的蜂文化宣传、休闲观光、科普教育、蜜蜂养殖、产品体验等休闲观光蜂业,构建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等,支持观光、体验式蜂业发展,推进蜂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提升蜂业信息化水平。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与蜜蜂养殖及蜂产品加工、流通等进行融合,充分发挥其在蜂业生产和管理中的作用。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记者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