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青岛要闻焦点 > 正文

传承担当,敢为人先 ——山科大矿业人奉献祖国煤炭事业

2019-07-24 10:42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
分享到:

“精诚掘金三千尺,求出乌金万人薪。君问薪火来何处,且看工人满面尘”,提起煤矿,大部分人还停留在“带血的煤”、“煤黑子”等主观印象中,而推动煤矿行业进步,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人始终在不懈追求着,不曾停步。

山东科技大学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始终以振兴国家能源事业为己任,肩挑责任,心记使命,将惟真求新、自强不息的核心要义刻在心上,先后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38项,被授予全国高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科大矿业人一代接续一代,以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煤黑子”的印象,不断书写着动人故事。

迎难而上敢担当

哪里现场有危难,就到哪里搞科研。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学院名誉院长宋振骐教授是煤炭系统产生的第一位院士,多年来坚持深入采煤现场。1976年,兖州南屯煤矿投产,多次发生单次近百米工作面塌垮的大事故,宋振骐带领学生和现场同志一起不顾顶板来压时刻惊雷般的声响和塌垮的危险,经历近百个日夜苦战,抢夺并整理分析了30多万个顶板活动数据,摸清了开采顶板运动的规律,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岩层范围和控制的办法,排除了相应的顶板事故。1980年,吉林通化矿务局松树镇矿发生瓦斯爆炸事件,近百人伤亡,全国震惊。事故发生第二天,不顾再次发生事故的危险,宋振骐默默深入现场,通过周密调研,将高效的机械化采煤方式引进了松树镇煤矿,消除了瓦斯积聚爆炸等事故隐患。

1984年4月,在开滦召开的全国机械化采煤会议上,宋振骐承担了北京门头沟矿改革采煤方法的任务,这个矿英国人开采时留房柱,50年代苏联专家改成留刀柱,矿上曾多次试图实现机械化开采,均未成功。宋振骐毫不犹豫地把任务承担下来,连续多日深入现场调度,不顾顶板“嘎嘎”作响,多次走进滴水声音都听得见的老塘观察,经过两个月的苦干,宋振骐一行帮助门头沟矿设计和采用的长壁工作面顶板控制方案取得了成功,结束了传统刀柱式开采冲击地压频发的历史。

像这样的例子在科大矿业人的创业历程中,还有很多很多,除了宋振骐,还有李白英、蒋国安、史国华等一大批老一辈采矿人,他们以知难而上的担当情怀,不断进行着艰苦实践和技术攻关,彰显了科大矿业人对于改革煤矿开采、为祖国能源行业奋斗一生的决心。

服务行业助发展

宋振骐等老一辈学者率先垂范,立标立杆,将他们敬业奉献、吃苦耐劳的优秀品格成功传递给了一批新的创业者和奉献者,蒋宇静、蒋金泉、谭云亮等接续了老师宋振骐等前辈采矿人的可贵品质,将个人的追求融入学校和国家建设发展大局中。

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有所好转,但整体形势依旧严峻,煤炭开采过程中尚未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有效控制,煤矿事故在工矿商贸企业中风险最大。日本长崎大学教授、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蒋宇静虽身居日本20余年,始终心系国家,2009年作为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回到山东科技大学,担任了“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实验室主任,他坚持深入煤矿井下一线,开展现场顶板控制实践研究,提出了岩层安全控制设计的准则及相应的力学保证条件,有效地提高了煤矿开采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得到了采矿工程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重视。在实践教学方面,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帮助同学们走出国门,增长见识,他主持了中日韩三国水环境与水资源高级技术人才培养计划,选拔多名优秀学生赴日本深造。

作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山东科技大学矿业工程一级博士点学科带头人,谭云亮长期工作在我国矿山岩层控制科学研究与教学第一线,他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足迹遍布数百个矿井,不断进行矿山压力及岩石力学灾害控制等方面的科技攻关,先后完成包括国家级项目在内的80余项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励11项。针对山东省矿山采空区治理工作,谭云亮推动组建专门的治理研发实验室或技术中心,先后推动矿业学院与新汶矿业集团开展充填开采科技研究,在泰安校区共建“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重点实验室,与临沂矿业集团共建“深部灾害治理示范中心(深部巷道支护工程技术中心)”,通过“产、学、研”联合科技攻关,积极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蒋金泉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方面,姜福兴在矿山动力灾害治理方面,程卫民在矿井通风与粉尘防治方面,郭惟嘉在特殊开采、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的研究,均达到了国内领先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煤炭科技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与时俱进勇探索

时代在变,技术在变,而与时俱进的探索不变。随着国家绿色矿山政策的逐步推进,煤炭转型发展的路径主要是创新、安全、绿色、高效、共享和持续发展,山东科技大学的矿业人也在不断地探索。

矸石是煤炭开采和洗选加工过程中排出的一种固体废物,若弃置不用,不仅会占用大片土地,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为了响应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对煤炭智能开采、绿色开采、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提出的新要求,秉承着用科技创新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理念,赵同彬始终坚持在科研第一线,多年来,他保持着早出晚归的工作习惯,经常进行井下的实地考察和现场试验,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完成“矸石充填开采关键技术及采空区覆岩稳定性研究”这一课题,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有力推动了行业进步。

第十三届“全国煤炭青年科技奖”、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陈绍杰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矿山岩石力学、矿井特殊开采等领域的研究。在充填法没有普及,没有经验参考的情况下,陈绍杰毅然决然参与到了岱庄煤矿充填开采项目,面对地面构筑物较多,压覆煤炭占资源总量70%的现状,陈绍杰多次下井采样,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条带煤柱膏体充填开采覆岩时空结构模型及运动规律,顺利完成了项目。他坚信“当你能够证明并推翻前人默认的程式的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在解决深井煤柱长期稳定性这一煤矿开采难题时,陈绍杰发现现有的实验装置根本无法满足实验的需求,通过研究论证,陈绍杰研发出条带煤柱渐进破坏试验装置并进行试验,为矿井的条带煤柱渐进破坏规律和特征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除了他们,矿业学院一路培养起来的王刚、周刚、文志杰等新一代青年学者不断与时俱进,书写着矿业人推动煤炭生产进步的新篇章。

自强不息永传承

近70年的风雨兼程,一代又一代的矿业人传承接力,将采矿的精神洒落在学院发展的每一征程。刘学生、侯记川、高明涛等科大新时代矿业人将自强不息的精神继续传承。

侯记川是矿业学院2013级校友,母亲患有先天性智力缺陷,大二那一年,父亲病逝,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他毅然带母上学。在学校里,侯记川克服一切困难,参加各种兼职,维持与母亲的日常生活,同时努力完成学业,多次荣获“优秀共青团员”、“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标兵”等称号。毕业后,他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的号召,主动要求去西部艰苦地区工作,带着母亲在陕西咸阳亭南煤业公司做一名普通工人。工作中,他每天跟着师傅下井学习技术,专注研读作业规程,编制采矿措施,解决施工难题,两年的时间里,他从一线职工起步,先后在掘进、采煤、地质测量等岗位上进行了历练,担任了生产技术部技术员兼机关团支部书记。2018年,侯记川荣获咸阳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侯记川怀揣感恩之心,并把这份感恩的心化为前进的力量,他立志“要做追逐梦想的新时代采矿人”。

作为土生土长的科大矿业人,刘学生在矿业学院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全部学业,从同学们眼中的科技精英,到学院智能开采系的青年教师,他始终认为身份转变,信念不变,除了超额完成科研任务外,他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研究教育教学上,积极参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申报教学项目,发表教学论文,经常带着学生在实验室开展研究,从模型试验到数值分析,让学生了解科研过程,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将老一辈采矿人的学习传统不遗余力地传递给同学们。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一代代科大矿业人有毅力、有勇气、有内涵、有魄力,他们将自强不息的精神薪火相传,他们不忘传统,不弃信念,在传承中凝聚全部力量,让煤炭事业熊熊燃烧。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