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长岛7月18日讯 (记者 姜洋 张珈玮 解强民 毕胜 见习记者 陈晓)清澈的海水缓缓地拍打着岸边,在被大大小小鹅卵石覆盖的海滩上,一排排刚从海里捞上来的海带正做着“日光浴”……今天,“我爱这片蓝色的国土”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山东省烟台市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的大钦岛,听这里的渔民讲述“海带致富经”。
18日上午,采访团从烟台市蓬莱港乘船向渤海深处进发,经过3个多小时航行30余海里,来到了位于渤海中心位置的大钦岛。这里是山东省距离陆地最远的乡镇,也是著名的“中国小浩海带”的故乡,是我国重要的海带出口基地。每年的5月到8月,这里会进入忙碌的海带收割期。渔民们站在海滩上像舞动绸缎一样,将一片片海带平铺好,进行晾晒,场面震撼。
正在晾晒海带的渔民邓贞琪告诉记者,这里海流通畅,海水清澈,水质肥沃,因此养殖的海带宽厚且营养价值高。加之大钦岛海带多在鹅卵石上晾晒,与平坦沙滩相比,鹅卵石滩孔隙度更大,升温更快,空气流动性好,便于水分蒸发,更利于快速晾干,并且由于鹅卵石颗粒更大且表面光洁,晒干的海带没有沙子、泥土等杂质。
邓贞琪边演示边教记者晒海带。他说,晒海带需每隔两个小时翻动一次,保证其两面光照均匀。在晴天,海带通常8个小时就晒干了,按照一米的长度进行裁剪,再收起来铺平、裁边、分级、打捆……经过一道道的工序,海带被分级后,打包好进入仓库。
“我已经在这晒了20年啦!”邓贞琪说,从最初的每月480元工资,到现在月入至少6000元,当地养殖海带的收入越来越好,销量也越来越高了。其实早在上世纪50年代,大钦岛就凭借优质的淡干剪边海带为国家出口创汇,名扬海内外。1958年,钦岛公社引入海带养殖技术,在当时的大钦岛乡小浩村海域开始了海带养殖试点工作。1959年,时任小浩村村委书记唐守林带领村民开始了小规模的海带养殖,成立了大钦岛上第一个海带养殖场。由于大钦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富含氮肥的水质,使得海带长势极好,产量颇丰。1972年,大钦岛乡小浩村创下海带亩产3000公斤的纪录,一级品比例全国最高。1978年,“小浩海带”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大钦岛乡是我国重要的海带出口加工基地。经检测海带中的碘、醇、胶等含量大大高出其它地区海域的养殖品种。大钦岛乡现有海带养殖面积1.3万亩,年收割鲜海带18.2万吨,加工干海带1.79万吨,其中出口1800吨,内销8300吨,占全国海带出口量的70%以上,海带年产值1.5亿元。
大钦岛乡党委组织宣传政法委员许伟兴说,近年来,大钦岛乡不断推进养殖模式向立体科学养殖转变,坚持“贝藻鱼兼养”和“上中下立体结构分布”。根据海洋环境中的食物链传递规律和能量转化规律,在垂直面,实行上中下立体开发,上层养殖的海带等藻类释放氧气供给中层虾夷扇贝和底层海参、鲍鱼、海胆等海珍品提供饵料;中层贝类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泄物又可供养上层的藻类,各养殖品种的代谢物在生长过程中相互利用,组成一个纵向的“食物链”;在水平面,推广虾夷扇贝、海带和深水网箱养殖鱼的“贝藻鱼”兼养,形成一个横向能量循环转化系统,进而将海水养殖区和底播增殖区打造成具有自我维持能力的渔业生态养殖系统,实现海洋物种的互补供给和生态平衡,不断提高养殖科技含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