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起青岛,人们总会把海鲜挂在嘴边。
青岛南濒黄海,环抱胶州湾,三面临海的地理位置,海产丰沃。
青岛人对海鲜的喜欢不仅仅是饮食习惯,更是流淌在基因里的热爱,是篆刻在血液中的印记。
青岛话中,一般称海鲜为“海货”,大到港口、市场,小到临街的摊贩,随处可见衣着围裙和塑胶雨鞋的渔贩们,和那一方方盛满海鲜的浅口铁皮盒子。
市场里,码头上,满地泥泞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涌入鼻腔的海腥味。此情此景,外地人早就敬而远之,但青岛人却为之疯狂。为了那口鲜,远道而来,兴冲冲地挤上前,挑最新鲜的海鲜下酒。
人关于味蕾的挑剔是种本能,而被优越地域“惯坏”的青岛人,吃过好的就再也不能忍受退而求其次的味道。
海味刚刚被捕捞上来的时候,鲜活又充满生命力,是最佳的赏味期限。
从食材的源头把控,找寻海鲜最肥美的时刻,这点老青岛是行家。
02
青岛人对海鲜的品质要求近乎苛刻,气候、产地、肥瘦、公母、大小,不对都不行,但对烹饪似乎却没什么要求。
青岛餐桌上最常见的海鲜菜是白水煮虾、辣炒蛤蜊、笔管炖豆腐、葱拌八带、鲅鱼丸子,烹饪方式不过是加花椒或者辣椒,小炒或者清炖。没什么门道,也不需要那么多讲究。
但新鲜的鱼肉雪白绵软,贝类入口像奶油融化的口感,虾肉紧实弹牙回味甘美。每种食材都有自己独特的腔调,回味无穷。
记得梁文道聊起厨房中的人类学,他评论中国的饮食文化“重口味”,说比起台湾菜,中国大陆的菜都太喜欢下重料、猛料,以至于忘记食物本身的味道。
梁文道对着台湾作家感慨:“长期重口味,味蕾已经麻木了,根本尝不到食物本真味道的美好。”
“这份重口味,使得我们再也无法好好地欣赏一碗素面,一砖豆腐了。”
这句话不假,但这个锅,青岛绝对不背!
青岛的饮食文化再简单不过,简单到舆论皆说这座城市名厨匮乏,也做不出工序繁琐的花样菜。
其实是青岛真的不需要。
新鲜的食材味道太过饱满,软嫩、丰盈、甜美、多汁,过多的调料都是喧宾夺主,鲜甜珍馐,白水一煮,才是最上乘的佳肴。
要说台湾懂得尊重食物本身的味道,青岛人有过之而不及。
初夏时分,人们买来当天捕捞的鲜货,找家海鲜馆子简单加工一下,就非常好吃。
03
青岛人都是生活家,他们最懂抛去繁文缛节,寻求质朴。
有海鲜和啤酒屋的夜晚,才是老青岛最本真,最接地气的生活。
简单的海味,破败的馆子,随意的姿态,微咸的海风,再来一扎铁酒桶中冒着啤酒花的散啤。人群中堆叠的喧闹,藏不住的惬意和舒展。一口冰凉下肚,不禁满足地“啊”出声响。
很多时候,我们总会被花哨的包装迷了眼,追求得越来越多,得到的却越来越少。
那些被“高端”和“网红”包裹着的生活里,有多少是为营销买单,又有多少是真正自己感受到的品质,我们不得而知。
消费升级的青岛,小资遍地的时代,小青却更想活成实在的老青岛们。
他们穿着汗衫和拖鞋,不修边幅,在满是锈迹和缺口的折叠桌上,吃着最鲜甜丰腴的海鲜。
他们懂得,日子是自己的。不与谁较劲,也不活给任何人看,只追求一份简单的,忠于自己的快乐。
在城市生活中一路奔跑,拼命生活的我们,被别人的眼光,世俗的定义捆绑了太久。停下脚步,才恍然发觉,街边不慌不忙咂着小酒的老青岛,才是真正懂生活的人呐。